[實用新型]一種自動出水茶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60576.5 | 申請日: | 2013-04-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21907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14 | 
| 發明(設計)人: | 林春蓮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春蓮 | 
| 主分類號: | A47G19/22 | 分類號: | A47G19/2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 出水 茶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茶具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出水茶具。?
背景技術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百年歷史,飲茶也在我國廣為盛行。茶葉在茶具中被熱水浸泡而得。傳統使用的茶具,包括茶壺和茶杯,使用時用手拿起茶壺將茶水倒在茶杯里,這種使用方式,缺乏娛樂性和趣味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茶具不能適應人們追求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
中國專利申請號201220234959.8公開一種自動出水茶具,包括底座、安裝在底座上帶有出水口的出水裝置和安放在出水裝置上的泡茶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泡茶容器的底壁設有支撐圈,在支撐圈內的泡茶容器底壁上設有出水孔,在支撐圈下部設有帶孔的支撐圈底片,所述支撐圈內部設有密封片,所述出水裝置的底部設有小孔,所述小孔內設有豎桿,豎桿的一端頂住密封片,豎桿的另一端與一制動桿相連,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
由此,本發明人考慮對現有茶具結構進行改進,本案由此產生。?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出水茶具,旨在解決使用傳統的茶具時,需要用手拿起茶壺將茶水倒在茶杯里,缺乏娛樂性和趣味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茶具已不能適應人們追求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自動出水茶具,該茶具包括杯蓋、蓋碗、茶托、第一出水孔、第二出水孔;所述蓋碗上下端均放置有杯蓋與茶托,而所述蓋碗底部與茶托緊密接觸;所述蓋碗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孔設置于茶托上,而蓋碗底部的第一出水孔與茶托的第二出水孔位置匹配且相互通透,進而形成自動出水流道;所述蓋碗底部往外側延伸以凸起,該凸起與設置于茶托對應面內的導向槽相互配合形成自動出水流道開關控制結構。
進一步,所述第一出水孔、第二出水孔均為對稱式扇形出水孔。?
進一步,所述導向槽呈弧形。?
進一步,該自動出水茶具高溫環保陶瓷制成。?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出水茶具,蓋碗上蓋有杯蓋,蓋碗放置在茶托上,蓋碗底部設有第一出水孔,茶托底部有第二出水孔,通過手動調整第二出水孔和蓋碗的第一出水孔的相對位置,當第二出水孔移至和蓋碗的第一出水孔重合時,蓋碗里的茶水就會流出來,實現自動出水;當第二出水孔偏離蓋碗的第一出水孔時,蓋碗里的水流不出,該茶具采用高溫環保陶瓷制成,結構簡單,實現了自動過濾及出水功能,具有較強的推廣與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出水茶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碗蓋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茶托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杯蓋;2、蓋碗;3、茶托;4、第一出水孔;5、第二出水孔;6、凸起;7、導向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一種自動出水茶具,該茶具為高溫環保陶瓷制成的茶具,該茶具包括杯蓋1、蓋碗2、茶托3、第一出水孔4、第二出水孔5,而所述第一出水孔4、第二出水孔5均為對稱式扇形出水孔,其中:所述蓋碗上下端均放置有杯蓋1與茶托3,而所述蓋碗底部與茶托3緊密接觸。
蓋碗底部往外側延伸以凸起6,該凸起6與設置于茶托對應面內的導向槽7相互配合形成自動出水流道開關控制結構,而所述導向槽7呈弧形狀。?
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蓋碗2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水孔4,所述第二出水孔5設置于茶托3上;出水時,可手動令凸起6在導向槽7內的滑動,而實現蓋碗2底部的第一出水孔4與茶托3的第二出水孔5位置匹配且相互通透,進而形成自動出水流道,即可實現自動出水功能;日常存水或關閉出水通道時,可手動令凸起6在導向槽7內的滑動,而實現設置于蓋碗2底部的第一出水孔4與茶托3的第二出水孔5位置錯開,以實現將其出水流道斷開,進而實現儲水目的。?
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創作技術內容的實施例,任何熟悉本項技藝者運用本創作所做的修飾、變化,皆屬本創作主張的專利范圍,而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者。?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春蓮,未經林春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6057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