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節能反應釜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57730.3 | 申請日: | 2013-04-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9663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8 |
| 發明(設計)人: | 楊中貴;高仕全;何柯;李增梅;付麗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博多涂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J19/18 | 分類號: | B01J19/18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1121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節能 反應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學反應釜,尤其涉及一種節能的化學反應釜。
背景技術
傳統反應釜包括反應釜內筒體和夾套筒體,在夾套筒體的上部設蒸汽入口,蒸汽進入夾套內加熱,在夾套筒體的下部注入冷卻水進行冷卻,這種設計方案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熱蒸汽的密度相對比冷蒸汽的低,易于上浮。而熱蒸汽從上部進入,不易于熱蒸汽的上、下對流交換,造成加熱升溫慢,導致熱能損失較大,且出現加熱不均勻,不利于化學反應。
2、反應釜夾套下部進冷卻水,夾套的頂部出水,而冷凝水的密度相對大,易于下沉。導致化學反應降溫前期的滯后,它必須在夾套水滿,完全淹沒物料降溫才明顯,沖溫平衡后,開始排放冷卻水,因夾套水量較多,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放完,導致釜內溫度進一步降低,甚至低于反應溫度5℃,這就導致了冷卻水的耗量很大,同時,極難控溫,合成工藝執行難度大,致使合成樹脂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節水、降低能耗、加熱冷卻效率高的節能反應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節能反應釜,包括反應釜內筒體(1),在內筒體(1)外設有夾套筒體(2),所述內筒體(1)和夾套筒體(2)之間的內筒體(1)上端的外筒壁上設有上冷卻水盤管(3),所述上冷卻水盤管(3)的下側壁上分布有噴水口(3a),所述內筒體(1)和夾套筒體(2)之間的內筒體(1)下端的外筒壁上設有下蒸汽盤管(4),所述下蒸汽盤管(4)的上側壁上分布有蒸汽噴口(4a),所述夾套筒體(2)的上端設有與上冷卻水盤管(3)進口相通的進水口(2a),出水口(2c)位于夾套筒體(2)的底端,所述夾套筒體(2)的下端設有與下蒸汽盤管(4)進口相通的蒸汽進口(2b),蒸汽出口(2e)位于夾套筒體(2)上端。
蒸汽從下蒸汽盤管進入,從蒸汽噴口噴出后上升,快速的進行熱交換,致使其升溫均勻、迅速、無死角。降溫改為冷卻水從上冷卻水盤管的噴水口噴淋,沿釜內壁均勻地流下均勻的進行高效熱交換,快速降溫,節省水的同時節省蒸汽。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使得冷卻效率更高,更節省水,所述噴水口(3a)的中心線偏離上冷卻水盤管(3)的中軸線。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使得冷卻效率更高,更節省水,所述上冷卻水盤管(3)的下側壁分布有180個噴水口(3),所述噴水口(3a)靠近上冷卻水盤管(3)的內側,所述噴水口(3a)的中心線與上冷卻水盤管(3)中軸線之間的夾角(a)為45度。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使得加熱效率更高,更節省蒸汽,所述蒸汽噴口(4a)的中心線偏離下蒸汽盤管(4)的中軸線。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使得加熱效率更高,更節省蒸汽,所述下蒸汽盤管(4)的上側壁分布有180個蒸汽噴口(4a),所述蒸汽噴口(4a)靠近下蒸汽盤管(4)的內側,所述蒸汽噴口(4a)的中心線與下蒸汽盤管(4)中軸線之間的夾角(b)為45度。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方便安裝反應釜,所述夾套筒體(2)的腰部設有耳式支架(5)。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加熱冷卻效率高,節省水和蒸汽,每個單元操作冷卻時間縮短40分鐘,節水3.5T.節約0.65Mpa飽和蒸汽0.25T。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上冷卻水盤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下蒸汽盤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節能反應釜由反應釜內筒體1、夾套筒體2、上冷卻水盤管3、下蒸汽盤管4、耳式支架5等部件組成。所述夾套筒體2套在內筒體1外,所述內筒體1的上端設有減速機、電機、人孔、進料口、回流口、測溫口、熱電偶等,所述內筒體1的下端設有出料口,所述內筒體1內設有攪拌槳,以上為現有設計,在此不做贅述。關鍵在于:所述內筒體1和夾套筒體2之間的內筒體1上端的外筒壁上盤繞著上冷卻水盤管3,所述上冷卻水盤管3的下側壁上分布有180個噴水口3a,所述噴水口3a靠近上冷卻水盤管3的內側,所述噴水口3a的中心線與上冷卻水盤管3中軸線之間的夾角a為45度。所述內筒體1和夾套筒體2之間的內筒體1下端的外筒壁上盤繞下蒸汽盤管4,所述下蒸汽盤管4的上側壁分布有180個蒸汽噴口4a,所述蒸汽噴口4a靠近下蒸汽盤管4的內側,所述蒸汽噴口4a的中心線與下蒸汽盤管4中軸線之間的夾角b為45度。所述夾套筒體2的上端設有與上冷卻水盤管3進口相通的進水口2a,出水口2c位于夾套筒體2的底端,所述夾套筒體2的下端設有與下蒸汽盤管4進口相通的蒸汽進口2b,蒸汽出口2e位于夾套筒體2上端。所述夾套筒體2的腰部設有耳式支架5,這樣可以方便安裝反應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博多涂料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博多涂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5773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