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反射式液晶面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54677.1 | 申請日: | 2013-03-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3345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14 |
| 發明(設計)人: | 徐智強;崔賢植;嚴允晟;李會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F1/1343 | 分類號: | G02F1/134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黃燦 |
| 地址: | 100015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反射 液晶面板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晶面板,尤指一種反射式液晶面板。
背景技術
帶有背光源的液晶面板在強光下顯示會變得模糊無法分辨,并且由于使用背光源會增加功耗。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出現了反射式液晶面板通過反射環境光來實現顯示效果,能夠大大降低功耗,節省能源。如圖1所示,現有反射式液晶面板包括陣列基板、液晶層105和彩膜基板106,彩膜基板106上設有偏光片107,液晶層105設置在彩膜基板106和陣列基板之間,陣列基板包括玻璃基板101、反射電極102、絕緣層103和透明電極104。現有的反射式液晶面板為如圖1和2所示兩電極結構,透明電極104位于反射電極102上部,通過反射電極102和透明電極104形成的邊緣電場驅動液晶旋轉,受反射電極和透明電極設置位置的影響所形成的邊緣電場場強較小,不利于液晶旋轉,從而影響了液晶面板的透光率。如果想提高液晶面板的透光率,只有在反射電極102和透明電極104上施加更高的電壓。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透光率高、驅動電壓低的反射式液晶面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反射式液晶面板,包括彩膜基板、液晶層和陣列基板,所述液晶層設置在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陣列基板之間,所述陣列基板包括玻璃基板、反射電極、絕緣層、第一透明電極和第二透明電極,所述反射電極設置在玻璃基板上,所述絕緣層設置在反射電極上,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和所述第二透明電極設置在絕緣層上,并且第一透明電極和第二透明電極交替間隔設置。
進一步,所述第一透明電極上所施加電壓大于等于所述反射電極上所施加電壓,所述反射電極上所施加電壓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透明電極上所施加的電壓。
進一步,所述彩膜基板外側設置有偏光片。
進一步,所述第一透明電極為施加正壓的正電極,所述第二透明電極為施加負壓的負電極。
進一步,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和所述第二透明電極上所施加電壓的絕對值相等。
進一步,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包括連接部和多個條形部,多個條形部平行間隔排列,所述連接部的一端分別與各條形部的一端連接,連接部的另一端通過薄膜晶體管與數據線相連。
進一步,所述第二透明電極包括連接部和多個條形部,多個條形部平行間隔排列,所述連接部的一端分別與各條形部的一端連接,連接部的另一端通過薄膜晶體管與數據線相連。
進一步,所述正電極和所述負電極沿同一方向相對設置,并且所述正電極的條形部和所述負電極的條形部交替設置。
本實用新型將原有兩電極的結構變為反射電極和兩透明電極交替間隔設置的三電極結構。相比兩電極結構的反射式液晶面板,兩透明電極之間所形成的電場也能對液晶旋轉起作用,在原有邊緣電場和兩透明電極之間形成的電場的共同作用下驅動液晶,更有利于液晶的旋轉,從而提高了液晶面板的透光率,并且達到相同透光率所采用的驅動電壓更低。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兩電極反射式液晶面板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兩電極反射式液晶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反射式液晶面板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反射式液晶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晰明了的展現出來,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5467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