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分離黑水虻蛹的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50939.7 | 申請日: | 2013-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5228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28 |
| 發明(設計)人: | 安新城;徐齊云;韓詩疇;葉靜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廣州科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劉明星 |
| 地址: | 51026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分離 黑水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昆蟲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分離黑水虻蛹的裝置。
背景技術:
黑水虻Hermetia?illucens是一種雙翅目水虻科的昆蟲,英文名稱Black?Soldier?Fly,又稱光亮扁角水虻,幼蟲營腐食性,取食范圍非常廣泛,是自然界中碎屑食物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常見于農村的豬欄雞舍附近,取食新鮮的豬糞和雞糞。
黑水虻原產于南美的熱帶稀樹草原,隨后擴散至北美,二戰后,隨著人員與物資的廣泛運輸與流動,黑水虻迅速傳播到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大部分地區,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安徽、河北、四川等地均有標本記錄,是一種非常廣布的常見昆蟲。
雖然黑水虻與人類共棲了一千多年,但人類對于黑水虻的系統研究僅開始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發達國家,由于集約養殖模式的推廣造成嚴重的土地富營養化污染,而黑水虻正是作為一種可將禽畜糞便轉化為昆蟲蛋白的生物媒介昆蟲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中美國佐治亞大學C.Sheppard的研究小組對黑水虻的生物學特性、共棲微生物、人工飼養、安全性評估、營養價值及人工飼養方法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結果,并于2006年后被美國農業部批準,作為一種針對養殖廢棄物的可持續管理模式在美國本地進行推廣。
黑水虻作為固體有機廢棄物的媒介昆蟲是因為其具有非常獨特的生物學優勢,主要包括:
1.幼蟲腐食性,成蟲壽命短,蟲體不攜帶病菌,不騷擾民居,不是任何形式的農業害蟲或衛生害蟲,具有天然的環境安全特性;
2.幼蟲食性雜,取食量大,取食范圍廣泛,幾乎可以取食所有軟性的固體有機質,并且對食物中的鹽、油、辣椒、調味品等不敏感;
3.喜好取食新鮮的有機質,因此固體有機廢棄物不需要發酵處理;
4.抗逆性強,能夠適應極為寬泛的環境條件;
5.成蟲集中產卵、生活史可塑性強、周期長短適宜、明顯的誘導趨性等特性使黑水虻的大量繁殖及生物處理工藝的可設計余地大、可操控性強;
6.營養價值豐富,富含具有開發潛力的生物活性成份,具有良好的經濟預期。
Hale(1973)探討了利用黑水虻替代雞飼料配方中的豆粕粉的可行性。作者認為豬糞等畜禽糞便飼養的黑水虻能夠用做雞飼料添加劑。Newton等(1977)利用牛糞尿中收集的黑水虻幼蟲干燥粉碎產品作為豬飼料添加劑,作者認為,黑水虻幼蟲干粉的氨基酸、粗脂肪和鈣含量都很高,是豬飼料的合適添加成分,但由于幼蟲干粉中粗灰份、粗脂肪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較高,因此需要減少飼料中這些物質的添加量,并認為飼料中由幼蟲干粉提供6%-8%粗脂肪,用豆粕補足所需添加的蛋白質,將是最合適的飼料。
Bondari和Sheppard(1981)利用雞糞中收集的黑水虻幼蟲,研究了幼蟲單獨、幼蟲與高蛋白含量(45%)商品飼料混合、幼蟲與低蛋白含量(30%)商品飼料混合等不同的處理,用于飼養斑點叉尾鮰(channel?catfish)和羅非魚(tilapia)的可行性,10周后測定的結果顯示,這六種飼料對兩種魚的體重和體長具有相同影響,通過口味實驗發現,消費者能夠接受用黑水虻幼蟲飼養的魚。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黑水虻幼蟲可以用于魚類的養殖。
St-Hilaire等(2007b)研究了利用豬糞飼養的黑水虻預蛹部分替代虹鱒魚(Oncorhynchus?mykiss)飼料配方中的魚粉和魚油的可行性。結果顯示,利用家蠅蛹和黑水虻預蛹替代飼料中15%的總蛋白,對虹鱒魚的飼料消費率沒有負面影響,利用黑水虻脂肪可以減少38%的魚油用量。
喻國輝等(2009)詳細綜述了黑水虻幼蟲和預蛹的飼料價值研究進展。黑水虻幼蟲含有42%~43%的干物質,干物質的粗蛋白含量為42%~44%,粗脂肪含量為35%,此外,還含有11%~15%的灰份,4.8%~5.1%的鈣質和0.60%~0.63%的磷。黑水虻預蛹粗蛋白含量占干重的42%~44%,脂肪含量占28%~35%,此外,還含有14.6%的灰份,5%的鈣和1.51%的磷(Newton?et?al.,2005)。
喻子牛和程萍針對黑水虻腸道微生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最新的研究進展還包括黑水虻消化酶、絲氨酸蛋白酶、大腸桿菌的消化作用、取食效率、生物柴油提取工藝等方面的研究,總之,有關黑水虻的基礎性研究正在增多,其在固體有機廢棄物處理、飼料化、生物能源、抑菌蛋白等方面的潛在價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未經廣東省昆蟲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50939.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