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水稻收割輔助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39233.0 | 申請日: | 2013-03-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0512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07 |
| 發明(設計)人: | 朱紹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朱紹偉 |
| 主分類號: | A01D45/04 | 分類號: | A01D45/04;A01D57/00;A01D75/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峽 |
| 地址: | 61440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稻 收割 輔助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具,尤其涉及一種水稻收割用具。
背景技術
在我國的云、貴、川等西南地區的丘陵地帶,存在很多梯田和冬水田,由于單元耕種面值小,水稻的收割不便于采有收割機等機械設備,往往還是手工作業,其收割方式是采用斗型或者桶形容器脫粒和盛裝稻谷,需要人工割取稻禾,先放置在水田中,然后由人工拾取再送到斗型或者桶形容器中進行脫粒,存在以下的問題:稻禾放置在水田中,增加了稻谷的水分,增加稻谷的晾曬時間;人工拾取再送到斗型或者桶形容器中進行脫粒,作業流程長,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下。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水稻收割輔助裝置,避免收割過程中稻谷水分的增加,節約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水稻收割輔助裝置,包括固定部、轉動部、夾持部;所述固定部包括豎直方向的直臂、與直臂橫向連接的橫臂;所述轉動部包括外筒、豎直方向穿過外筒的芯棒,外筒固定在橫臂上,所述芯棒的下端設有螺紋并穿過墊板通過螺母鎖緊,芯棒與外筒、墊板間隙配合;所述夾持部包括夾持環、開合塊,所述二個開合塊的一端活絡連接,其另一端分別與一個夾持環的一端固定連接,二個夾持環的另一端設置有鎖緊裝置;芯棒的上端與一個夾持環或一個開合塊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夾持環為半圓形。
優選的,所述鎖緊裝置為二個夾持環的另一端分別設置通孔并折彎后通過螺栓鎖緊。
進一步的,所述直臂上設置有安裝孔。
優選的,所述橫臂的一端與直臂的頂端固定,其夾角為90度。
優選的,所述外筒與橫臂垂直。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水稻收割輔助裝置,能避免收割過程中稻谷水分的增加,節約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有利于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中:1-直臂、2-夾持環、3-開合塊、4-鎖緊裝置、5-外筒、6-芯棒、7-螺母、8-橫臂、9-墊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水稻收割輔助裝置,包括固定部、轉動部、夾持部;固定部包括豎直方向的直臂1、與直臂1橫向連接的橫臂8;轉動部包括外筒5、豎直方向穿過外筒5的芯棒6,外筒5固定在上,芯棒6的下端設有螺紋并穿過墊板9通過螺母7鎖緊,芯棒6與外筒5、墊板9間隙配合;夾持部包括夾持環2、開合塊3,二個開合塊3的一端活絡連接,其另一端分別與一個夾持環2的一端固定連接,二個夾持環2的另一端設置有鎖緊裝置4;芯棒6的上端與一個夾持環2或一個開合塊3固定連接。
優選的,夾持環2為半圓形。
優選的,鎖緊裝置為二個夾持環2的另一端分別設置通孔并折彎后通過螺栓鎖緊。
進一步的,直臂1上設置有安裝孔。
優選的,橫臂8的一端與直臂1的頂端固定,其夾角為90度。
優選的,外筒5與橫臂8垂直。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在斗型或者桶形的脫粒容器的側壁安裝二個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水稻收割輔助裝置,通過二個夾持環固定二根竹竿,二根竹竿之間可安裝橫向連接筋條,通過轉動部可轉動竹竿達到360度的任何方向,使用時:割取的稻禾直接放置在二根竹竿及其連接筋條,通過轉動到達脫粒人員附近位置,即可直接取用,可省去專門拾取和傳送稻禾的勞動人員。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朱紹偉,未經朱紹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3923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邊角緩沖網箱
- 下一篇:虛擬硬件驅動終端及驅動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