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處理污水的生物接觸氧化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24096.3 | 申請日: | 2013-03-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12579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07 |
| 發明(設計)人: | 袁野;張延雷;王全發;王鑫;李昂 | 申請(專利權)人: | 袁野 |
| 主分類號: | C02F3/02 | 分類號: | C02F3/02;C02F3/3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63714 ***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處理 污水 生物 接觸 氧化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環境工程領域中處理污水的裝置,具體涉及的是一種處理污水的生物接觸氧化池。
背景技術:
生物接觸氧化池的結構一般包括池體、填料、布水裝置、曝氣裝置。工作原理為:在曝氣池中設置填料,將其作為生物膜的載體。待處理的廢水經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經填料,與生物膜接觸,生物膜與懸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達到凈化廢水的作用。生物接觸氧化池由下至上應包括構造層、填料層、穩水層和超高。其中,構造層宜采用0.6-1.2m,填料層高宜采用2.5-3.5m,穩水層高宜采用0.4-0.5m,超高不宜小于0.5m。生物接觸氧化池進水端宜設導流槽,其寬度不宜小于0.8m。導流槽與生物接觸氧化池應采用導流墻分隔。導流墻下緣至填料底面的距離宜為0.3-0.5m,至池底的距離宜不小于0.4m。但現有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對高濃度氨氮、硫化物、揮發酚等污水的治理存在著難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污水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它用于解決現有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對高濃度氨氮、硫化物、揮發酚等污水處理效果不好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種處理污水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包括池體、進水管、曝氣管、出水管,池體內有縱向設置的單元格槽,單元格槽之間相互連通,每一單元格槽內充填有填料和固定化微生物顆粒,每個單元格槽下方對應設置一根曝氣管,各曝氣管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平行,每根曝氣管與進氣管連接,各進氣管上均設置有電動閥;進水管設置在曝氣管下方;每個單元格槽上均設置有凹槽和凸棱,相鄰的兩個單元格槽通過凹槽和凸棱插接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單元格槽中設置有固定化微生物顆粒,曝氣均勻,填料不易堵塞,對高濃度氨氮、硫化物、揮發酚等污水處理效果好,單元格槽可拆卸下來,安裝方便。
2、本實用新型可單獨對每個單元格槽的曝氣量進行控制,使曝氣更加均勻,進一步提高了對高濃度氨氮、硫化物、揮發酚等污水處理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1.池體,2.進水管,3.曝氣管,4.出水管,5.單元格槽,6.進氣管,7.電動閥,8.填料,9.固定化微生物顆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結合圖1、圖2所示,這種生物接觸氧化池包括池體1、進水管2、曝氣管3、出水管4,池體1為方形的,池體1內有縱向設置的單元格槽5,單元格槽5之間相互連通,每個單元格槽5上均設置有縱向的凹槽和和縱向的凸棱,相鄰的兩個單元格槽5通過凹槽和凸棱插接連接,即將凸棱插入相應的凹槽中連接。每一單元格槽5內充填有填料8和固定化微生物顆粒9,每個單元格槽5下方對應設置一根曝氣管3,各曝氣管3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平行,通過曝氣管3向單元格槽5內送入空氣,并對池體1中的污水供應氧氣,使池體1中的污水保持一定的含氧量,為微生物提供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每根曝氣管3與進氣管6連接,各進氣管6上設置有電動閥7,可通過電動閥7對進氣管6的進風量進行控制;進水管2設置在曝氣管3下方,出水管4在池體1的頂部。進水管2用于輸入污水,出水管4用于將凈化后的污水向池體1外排出。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污水從池體1的底部輸入,從下往上升,污水經單元格槽5時,得到凈化,然后在池體1上的上部形成穩水層,最后通過出水管4排出池體外。本實用新型的單元格槽可拆卸下來,這樣可方便這種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安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袁野,未經袁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2409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多管快充的多層滅火布
- 下一篇:一種呼吸內科用護理面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