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密封檢驗艙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09762.6 | 申請日: | 2013-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169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07 |
| 發明(設計)人: | 王海忠;李宏;陳征;董云開;李濤;喻建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M3/02 | 分類號: | G01M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凱特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鄭立明;趙鎮勇 |
| 地址: | 100085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密封 檢驗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結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對監測儀器進行密封檢測的密封檢驗艙。
背景技術
地球物理勘探與長期觀測,需要將觀測儀器布置在鉆孔內進行測量或長期觀測。鉆孔內安裝的監測儀器要長期承受鉆孔內水壓的作用,監測儀器的機械密封連接和與電纜線的密封是否可靠,是鉆孔內儀器能否長期穩定工作的關鍵。密封檢驗艙就是在室內環境通過加壓泵對密封檢驗艙內加壓,來對觀測儀器的密封可靠性進行檢驗的儀器。
如圖1所示,目前觀測儀器8的電纜線5是通過密封檢驗艙上端蓋4的軸向出線口處的O型環3穿出,進行密封檢驗時,電纜線5需要全部從出線口穿出。由于電纜線5與O型環3的摩擦磨損易造成密封檢驗艙出線口密封效果差,同時穿線工作耗費工時,工作效率很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密封檢驗艙,克服了現有的技術缺陷,解決了密封檢驗艙出線口穿線的問題,提高了鉆孔監測儀器的機械密封連接和與電纜線的密封檢驗的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新型密封檢驗艙,用于對艙體內的觀測儀器6進行密封性檢驗,艙體上開口處的上法蘭盤9與上端蓋4連接,觀測儀器6的電纜線5的電纜線出口11沿徑向設置于上法蘭盤9與上端蓋4的接觸面處;
所述的上法蘭盤9與上端蓋4的接觸面間設有兩層密封環10;密封環10的上設有徑向半圓凹槽12,兩密封環10的半圓凹槽12對扣成圓孔供電纜線穿出。
所述的上端蓋4上設有高壓閥門8。
所述的上端蓋4上設有排氣口13。
所述的艙體上設有進水口7。
由上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新型密封檢驗艙,克服了現有的技術缺陷,解決了密封檢驗艙出線口穿線的問題,提高了鉆孔監測儀器的機械密封連接和與電纜線的密封檢驗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的密封檢驗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新型密封檢驗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新型密封檢驗艙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密封環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密封環的左視結構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如圖2至圖5所示,一種新型密封檢驗艙,用于對艙體內的觀測儀器6進行密封性檢驗,艙體包括底座1、主體2、上法蘭盤9與上端蓋4,主體2下端連接底座1,上開口連接上法蘭盤9,法蘭盤9與上端蓋4通過螺栓連接,構成密閉的艙體;觀測儀器6的電纜線5的電纜線出口11沿徑向設置于上法蘭盤9與上端蓋4的接觸面處;另外所述的上法蘭盤9與上端蓋4的接觸面間設有兩層密封環10;密封環10的上設有徑向半圓凹槽12,兩密封環10的半圓凹槽12對扣成圓孔,圓孔對應電纜線出口11,供電纜線穿出。實現對電纜線5出口處的密封。
這種電纜線5出線的方式,保證電纜線5引出線位置的密封,可以使密封檢驗艙長時間保持壓力;同時兩密封環10的半圓凹槽12對扣成圓孔的結構保護電纜線5在螺栓壓緊法蘭盤9與上端蓋4操作過程中不損壞電纜線5;不需要穿線,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的艙體上設有進水口7。同時,所述的上端蓋4上設有高壓閥門8與排氣口13,在通過進水口7對艙體充水加壓時,高壓閥門8控制在艙體內壓力達到一定值時從排氣口13排出艙體內部的空氣。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未經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0976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