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新型減振器工作缸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99356.6 | 申請日: | 2013-03-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98719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31 |
| 發明(設計)人: | 王天利;于瀛霄;梁海林;王宏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遼寧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F9/32 | 分類號: | F16F9/32 |
| 代理公司: | 沈陽杰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羅瑩 |
| 地址: | 121001 遼寧省錦***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減振器 工作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減振器工作缸,尤其是一種用于構成具有緩沖功能的汽車懸架減振器的新型減振器工作缸。
減振器是汽車懸架的重要組成部件,其性能直接影響汽車的行駛平順性、乘坐舒適性、操縱穩定性和行駛安全性。為了使減振器適應可能遇到的復雜多變的行駛工況,特別是為避免拉伸極限位置時減振器活塞與其導向套的剛性撞擊,因此需要在減振器拉伸極限位置設置緩沖機構。而現有減振器工作缸,結構如圖1所示,其工作缸僅有內徑相同的工作段,無法在減振器拉伸極限位置形成液壓緩沖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減振器工作缸,使得液壓阻尼減振器在拉伸極限位置能夠形成液壓緩沖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新型減振器工作缸,其特征在于:該工作缸包括:與減振器活塞相配合的工作段、與減振器活塞桿上的限位結構相配合的緩沖段、用于聯結工作段和緩沖段的過渡段;所述的工作段、緩沖段為圓筒形,工作段的內徑大于緩沖段的內徑,過渡段為錐臺形。
在過渡段和緩沖段之間設置若干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槽。
所述的槽的斷面尺寸從過渡段到緩沖段方向沿軸向依次遞減。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結構,使用時,錐臺形過渡段與活塞桿上的限位結構裝置形成通流面積不斷減小的環形縫隙節流,也就是環形縫隙阻尼,即形成弱液壓緩沖。另一方面,由于在過渡段和緩沖段之間設有沿周向均勻分布的若干個槽,形成小孔節流,也就是小孔阻尼,即緩沖作用逐漸增強的強緩沖。槽的斷面尺寸從過渡段到緩沖段方向沿軸向依次遞減沿軸向逐步減小,槽的大斷面尺寸端位于接近錐臺形過渡段終點,即槽的絕大部分處于緩沖段,因此這些槽也構成了強弱緩沖的過渡。該新型減振器工作缸結構使得液壓阻尼減振器在拉伸極限位置形成液壓緩沖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結構,使用時,錐臺形過渡段與活塞桿上的限位結構裝置形成通流面積不斷減小的環形縫隙節流,也就是環形縫隙阻尼,即形成弱液壓緩沖。另一方面,由于在過渡段和緩沖段之間設有沿周向均勻分布的若干個槽,形成小孔節流,也就是小孔阻尼,即緩沖作用逐漸增強的強緩沖。槽的斷面尺寸從過渡段到緩沖段方向沿軸向依次遞減沿軸向逐步減小,槽的大斷面尺寸端位于接近錐臺形過渡段終點,即槽的絕大部分處于緩沖段,因此這些槽也構成了強弱緩沖的過渡。該新型減振器工作缸結構使得液壓阻尼減振器在拉伸極限位置形成液壓緩沖結構。
圖1是現有減振器工作缸的結構圖。
圖2是新型減振器工作缸的結構圖。
圖3是圖2的B?B剖視圖。
新型減振器工作缸,如圖2、3,它包括與減振器活塞相配合的工作段(1)、與減振器活塞桿上的限位結構相配合的緩沖段(3)、用于聯結工作段和緩沖段的過渡段(2);所述的工作段(1)、緩沖段(3)為圓筒形,工作段(1)的內徑大于緩沖段(3)的內徑,過渡段(2)為錐臺形。
在過渡段(2)和緩沖段(3)之間設置若干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槽(4)。
所述的槽(4)的斷面尺寸從過渡段(2)到緩沖段(3)方向沿軸向依次遞減。
在具體應用時,可以通過調整工作段(1)和緩沖段(3)內徑差,并調整過渡段(2)的長度及錐度,實現對過渡段(2)所形成的弱緩沖變化梯度的調整;通過改變槽(4)的數量和斷面尺寸調整緩沖段(3)的緩沖強度與變化梯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遼寧工業大學,未經遼寧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9935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防護網單排帶齒防滑卡扣
- 下一篇:減震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