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干濕兩用泄漏檢測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93076.4 | 申請日: | 2013-03-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83779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24 |
| 發明(設計)人: | 梁寧;雷黨剛;楊靖輝;周明智;仇晗;李正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M3/02 | 分類號: | G01M3/02;G01M3/06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專利事務所 34114 | 代理人: | 林飛 |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干濕 兩用 泄漏 檢測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泄漏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薄板管狀腔體、風冷散熱組件、液冷板等密封結構體的干濕兩用泄露檢測系統。?
背景技術
各種波導、風冷散熱組件、液冷板等密封結構體是重大電子裝備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密封性直接影響裝備的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如何通過各種檢漏手段快速判定零部件密封性能,在設計、試驗、制造階段將泄露隱患排除,是確保大型電子裝備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傳統的檢漏方法都是濕式檢漏,并采用螺釘固定裝夾,在檢漏時充入高壓氣體。當待測工件為薄壁、脆性的材質的零部件時,直接通入高壓氣體的檢測方法易導致該零部件破碎甚至炸裂,導致儀器損壞乃至人員受傷,此外螺釘裝夾的固定手段繁瑣復雜,檢測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傳統檢漏設備檢測效率低、安裝復雜及檢測過程中危險大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干濕兩用泄漏檢測系統,其具體結構為:?
干濕兩用泄漏檢測系統,由下水箱1、電機2、電機底座3、傳動機構4、上水槽5、水管6、固定旋轉件、導軌8、移動旋轉件、壓縮空氣進氣口10、出氣閥11、干檢儀和空氣壓縮機組成;其中,固定旋轉件由固定端轉軸71、固定端轉盤72、固定端支架73和干檢儀轉換接口74組成,其中,固定端轉軸71的一端與固定端轉盤72左側面中心相連接,固定端轉軸71與固定端轉盤72所組成的連接件活動連接在固定端支架73上,在固定端轉盤72的圓柱面上設有一個干檢儀轉換接口74,在固定端轉盤72上設有一個呈L形的通孔75,通孔75水平側的開口位于的固定端轉盤72右側面的中心,通孔75豎直側的開口位于固定端轉盤72的圓柱面上,通孔75豎直側的開口與干檢儀轉換接口74相連接,干檢儀轉換接口74外接干檢儀或空氣壓縮機;
移動旋轉件由移動端轉盤91、封堵氣缸92和移動端支架93組成,其中,移動端轉軸91右側面中心與封堵氣缸92活動連接,封堵氣缸92固定連接在移動端支架93上;下水箱1為密閉的箱體,在下水箱1頂面分別設有壓縮空氣進氣口10、出氣閥11和一個頂部開口的上水槽5,其中,上水槽5的底部與下水箱1底部通過水管6相連通;壓縮空氣進氣口10與空氣壓縮機相連接;出氣閥11處于常閉狀態;位于上水槽5的左側的下水箱1的頂面上設有電機底座3,電機底座3的頂面上設有一個電機2,電機2的旋轉軸與鑲嵌在上水槽5左側壁內的傳動裝置4的左端相連接,傳動裝置4的右端與上水槽5內的固定端轉軸71的一端相連接,固定端轉軸71的另一端與固定端轉盤72左側面中心相連接;位于固定旋轉件右側的上水槽5的底面上設有一對導軌8,在導軌8上設有移動旋轉件;移動端轉盤91與固定端轉盤72同軸。
有益的技術效果
本產品可自動進行干法或濕法的管件檢漏工作,檢測精度高、速度快、誤報少,且結構簡單、抗干擾能力強,尤其是干檢時的耗時短且檢測靈敏度極高;本產品對待檢件采用兩端相向壓緊封堵的方式,與傳統工裝方式相比,方法簡潔且不易破壞待檢件的端口;本產品除用于普通密封件的檢漏外,還可方便應用于各種波導腔體、風冷散熱組件、液冷板等特殊密封結構體的干式、濕式檢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圖4是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
圖5是圖1中A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中的序號為:下水箱1、電機2、電機底座3、傳動機構4、上水槽5、水管6、導軌8、壓縮空氣進氣口10、出氣閥11、水位限位開關12、待檢圓柱管13、固定端轉軸71、固定端轉盤72、固定端支架73、干檢儀轉換接口74、通孔75、移動端轉盤91、封堵氣缸92、移動端支架93。?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至圖3,干濕兩用泄漏檢測系統,由下水箱1、電機2、電機底座3、傳動機構4、上水槽5、水管6、固定旋轉件、導軌8、移動旋轉件、壓縮空氣進氣口10、出氣閥11、干檢儀和空氣壓縮機組成;其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9307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