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壟頂自清理折疊式多行甘薯挖掘收獲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78050.2 | 申請日: | 2013-0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2045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14 |
| 發明(設計)人: | 胡良龍;王冰;胡志超;田立佳;計福來;張會娟;高雪梅;于向濤;王伯凱;馬標 | 申請(專利權)人: | 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D13/00 | 分類號: | A01D13/00;A01D33/14;A01D3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科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 地址: | 210014***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清理 折疊式 甘薯 挖掘 收獲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甘薯挖掘收獲設備,尤其是一種壟頂自清理折疊式多行甘薯挖掘收獲機,屬于農業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甘薯是一種高壟(壟高25cm、壟距80~100?cm)種植、蔓生、產量高、生長深的勞動密集型作物,多分布在平原壩區和丘陵薄地,種植土壤以沙壤土、沙漿黑土、壤土和輕質粘土為主。甘薯藤蔓生長茂盛、又長又粗又韌(長可達5米),且藤蔓上有根須,使得藤蔓貼著地表生長,可將整個壟及地面覆蓋,且壟與壟間的藤蔓交錯纏繞,不易分開。因此,甘薯收獲前通常需用專用的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將藤蔓切碎,但由于甘薯藤的特殊性,使得碎蔓設備難以將藤蔓徹底清理干凈,壟頂、壟溝留有大量長度在10cm-15cm左右的碎秸稈,導致甘薯機具挖掘收獲時碎蔓秸稈極易堆積在收獲機的兩側板或挖掘收獲犁的立柱前端,導致土壤流動性變差,進而造成秧土壅塞,加劇了機具負荷,被迫停機清理,否則導致機械損壞,嚴重影響作業效率和質量。
目前,國內的甘薯挖掘收獲設備多為小型單行收獲機,近年也有少數單位開發了雙壟的挖掘收獲設備,但大多只能在沙壤土、沙漿黑土區作業,粘土作業機具奇缺。而且,這些收獲機在作業時多存在著碎蔓纏繞嚴重、壅土阻塞、作業順暢性差等問題,所以作業前需人工二次清理壟頂、壟溝的碎蔓,以免影響作業順暢,增加了人工作業成本。
隨著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國內甘薯種植大戶不斷增多,其擁有的100馬力左右大拖拉機也在不斷增多,其對生產效率更高(兩壟以上)的甘薯收獲設備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可折疊的壟頂自清理折疊式多行甘薯挖掘收獲機,從而便于轉移運輸。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目的在于:提出壟頂可有效自清理防堵塞的壟頂自清理折疊式多行甘薯挖掘收獲機,從而使甘薯的挖掘收獲得以順利進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壟頂自清理折疊式多行甘薯挖掘收獲機包括矩形機架,所述機架由中部框架和與中部框架鉸接的可折疊左、右端部框架構成,所述中部框架的前側支撐在一對限深輪上,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左、右端部框架的后側分別裝有挖掘犁,所述機架后側中間鉸裝支撐具有內螺紋的左、右旋轉套,所述左、右旋轉套中分別裝有與之相配的左、右升降螺桿,所述左、右升降螺桿的外端分別與左、右端部框架的外端鉸接。
本實用新型的多行甘薯挖掘收獲機由于安裝多個挖掘犁,因此生產效率高,可以同時起獲多壟甘薯。當需要在田間轉移或運輸時,由于左、右兩側的端部框架通過銷軸與機架的中部框架鉸接,因此通過操縱升降螺桿可將兩側的挖掘犁收起、折疊,明顯減小機具幅寬,大大方便轉移、運輸。
為了達到進一步的目的,所述機架前側對應各犁處分別裝有清蔓開道裝置,所述清蔓開道裝置含有上端與機架固定連接的上半軸,所述上半軸的下部與彈簧的上部固連,所述彈簧的下部與下半軸的上部固連,所述下半軸的下部固定有尖端朝向前行方向的V型清蔓鏟。
清蔓開道裝置通過彈簧軟連接置于挖掘犁正前方,作業前行時,V型清蔓鏟將提前清理壟面的碎蔓,為后面作業的挖掘犁清理出干凈的作業道,避免碎蔓纏堵收獲部件。如果碎蔓在V型鏟上堆積過多,會導致阻力增大,將克服彈簧彈力使V型清蔓鏟翹起,卸掉土雜,繼而恢復原狀,繼續作業,從而避免人工清理碎蔓,保障了收獲作業的順暢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1的側視圖。
圖4為圖1實施例中清蔓開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俯視圖。
圖6為圖1實施例的折疊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未經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7805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