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72671.X | 申請日: | 2013-0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67054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7 |
| 發明(設計)人: | 謝克艷;周梅;王迎新;于春杰;李靈敏;丁新玲;繆青;許慶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洛陽拖拉機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M1/16 | 分類號: | F01M1/16;F01M1/02 |
| 代理公司: | 洛陽公信知識產權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陳英超 |
| 地址: | 471039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動機 機油 泵限壓閥 及其 潤滑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內燃機領域,涉及一種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發動機在工作時,其機油泵的泵油壓力是隨發動機轉速增加而升高的。并且當發動機在冷起動或潤滑系中油路不暢時,如軸承間隙過小或機油粘度過大時,也會使機油壓力升高。因此,必須根據發動機的用途,限制機油泵的最高供油壓力,以確保工作安全。傳統的機油泵限壓裝置是安裝在機油泵上或者安裝在發動機機體的進油通道(機油泵的出油通道)上,為了將出油側的機油壓力限制到所設定壓力而設置限壓閥。傳統的限壓閥溢流回流通道分兩種,一種是直接回流到油底殼,這種閥往往為了將溢流油排放到油泵外部而將限壓閥泄油孔開的過大,這樣調壓時溢流油急劇排出,會發生自激振動現象;另外一種是通過閥的行程逐漸加大開啟回油孔,將溢流油回流入機油泵的進油腔。這種回油方式往往泄油速度太慢,機油壓力不能很快調整到限定的值,無法可靠保護潤滑系統安全穩定地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限制機油泵的最高供油壓力,保護機油濾清器等其它部件安全可靠工作的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達到上述目的: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包括:機體、機油泵、機油泵至機體油道、限壓閥體、回油孔、限壓閥彈簧、回油腔、密封墊圈、限壓閥螺塞、機體泄油通道和機油泵進油通道;將限壓閥閥體安裝在機油泵至機體油道中,限壓閥彈簧安裝在限壓閥閥體的下端,限壓閥閥體是限壓閥彈簧的上彈簧座,限壓閥螺塞安裝于機體上,限壓閥螺塞同時又是限壓閥彈簧的下彈簧座,密封墊圈安裝在限壓閥螺塞的凹槽中。
限壓閥閥體的上端外圓直徑為Φ15~Φ17mm,內圓直徑為Φ12~Φ14mm,內腔高度為28.5~32.5mm;限壓閥閥體的下端直徑為Φ6.5~Φ8.5mm,下端的高度為4~6mm;限壓閥閥體的上端底部設置有五至七個回油孔,回油孔直徑為Φ4~Φ6?mm,?回油孔的水平中心線距離閥體的上端底部高度為4.5~6.5mm。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可達到如下積極效果:本發明結構緊湊,制造方便。限壓閥安裝在發動機機體上機油泵至機體的油道中,并且該油道與機油泵的進油通道相連,同時限壓閥中設置多個回油孔,這樣溢流油直接可以回到機油泵的進油通道,泄油快速、平穩,與溢流油直接流入油底殼的限壓閥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油底殼至油泵之間吸油管內的機油流速。因此,既可以避免機油泵限壓時產生的自激振動現象和油壓不穩定的現象,又可以避免傳統的限壓閥閥體反向向下安裝產生的泄油速度過慢,機油壓力不能很快調整到限定值的問題。由于限壓閥的螺塞設置在機體的外面,因此,安裝、維護都十分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的外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的B~B剖視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的限壓閥閥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發動機機油泵限壓閥及其潤滑系統,主要包括:機體1、機油泵2、機油泵至機體油道3、限壓閥體4、回油孔5、限壓閥彈簧6、回油腔7、密封墊圈8、限壓閥螺塞9、機體泄油通道10和機油泵進油通道11等。在機油泵至機體油道3中依次安裝限壓閥閥體4、限壓閥彈簧6、密封墊圈8和限壓閥螺塞9,限壓閥閥體4同時是限壓閥彈簧6的上彈簧座,限壓閥螺塞9安裝在機體1上。
限壓閥閥體4的上端外圓直徑D為Φ15~Φ17mm,內圓直徑d為Φ12~Φ14mm,內腔高度H為28.5~32.5mm;限壓閥閥體4的下端直徑d1為Φ6.5~Φ8.5mm,下端的高度E為4~6mm。
限壓閥閥體4的上端底部設置有五至七個回油孔5,回油孔直徑C為Φ4~Φ6?mm,?回油孔的水平中心線距離閥體4的上端底部高度F為4.5~6.5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洛陽拖拉機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經洛陽拖拉機研究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7267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