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復合式雙端防雷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66998.6 | 申請日: | 2013-0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9326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1 |
| 發明(設計)人: | 鄭敏芝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敏芝 |
| 主分類號: | H02H9/04 | 分類號: | H02H9/04;H02H3/2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1336 重慶市南岸區茶***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復合 式雙端 防雷 | ||
技術領域
屬于應用電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現代的電子線路中,對穩壓電路研究還是很有意義的,其意義在于,很多應用產品,如一些通訊線路放大器,保安器,防盜報警器等品種,不能隨意地在雷擊時斷掉電源,否則將成為對應功能的空白。
如何能更好有效地防止雷擊,對一些電器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可以用斷電的方法來解決。對不能用斷電來解決的防雷的電路,現在最普遍的傳統的設計是在電路中采用防雷管,但雷擊是一個強弱差距很大的損害能量,在雷擊能量很大的情況下,因而還不能完全避免,現在有少數資料提出了防雷管與有源件的混合電路,這種電路有很大的進步,但仍然需要豐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與目的提出一種電源新的防雷技術方案,這種電源具有雙重防雷保護措施,因而能大大提高防雷的能力,同時具有線路簡單及多種優點,從而能擴大電子產品的應用空間。
本發明采用的措施是:
1、復合式雙端防雷器是由整流單元,輸入端過壓保護單元,穩壓單元,輸出端過壓保護單元,限壓備份保護穩壓管,過流保護及顯示單元共同組成。
輸入端過壓保護單元是由保護三極管第一管及外圍件組成,用一個穩壓管與一個電阻串聯成一支路,穩壓管的正極端接整流單元的輸出端,另一端接保護三極管的基極,保護三極管第一管的發射極接地,集電極與集壓單元中的三極管基極相連。
穩壓單元由穩壓三極管,調壓支路,限壓支路,組成:用穩壓三極管的集電極接整流輸出端,用一個電阻的一端接在整極后輸出端,另一端接在穩壓三極管的基極,該管基極對地連接了一條調壓支路,與一條限壓支路;發射極串聯了一個電阻后成為電源的輸出端。
輸出端過壓保護單元由保護三極管第二管及外圍件組成;用一只觸發穩壓管與一只電阻串聯成一支路,該支路穩壓二極管的正極端接電源的輸出端,另一端接地,其串聯的結點連接三極管第二管的基極,集電極連接了兩個二極管的負極,其中一個二極管的正極連接了穩壓三極管中的基極,另一個二極管的正極連接了電源的輸出端。
限壓備份保護穩壓管,是由穩壓二極管組成,穩壓管的正極接在調整三極管的基極,負極接地。
調壓支路是由穩壓管與電阻串聯組成的支路構成,該支路穩壓管的正極端接穩壓管基極,另一端接地。
過流保護及顯示單元是,用一只PNP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了輸出電壓調整管的基極,該管的基極接在了本發明的輸出電壓端;集電極串聯了一個發光管的正極后接地。
2、輸出端過壓保護單元中的保護三極管第二管用可控硅代替,用可控硅的控制柵連接原保護三極管第二管的基極之處,可控硅的陽極連接原保護三極管第二管的集電極。
對以上措施解釋如下:
(一)、穩壓的主要原理:
調壓三極管管采用了射隨輸出,有很強的負反饋,一旦線路參數確定后,調整管就可以穩定在一個具體的數值上,而這個數值已能滿足所配套電子設備的要求。
(二)、穩壓管輸入端的保護形成防雷第一級保護,也是主要保護。
該級主是由保護三極管(附圖中104)及觸發穩壓管(附圖中102)觸發電阻(附圖中103)共同組成。
之所以稱該級為主要保護的原因是在雷擊時其過壓故障會首先出現在整流輸出端,會首先把觸發二極管的門坎擊穿,而讓該級保護三極管動作。
產生的保護原理是:當整流輸出過壓而擊穿觸發穩壓管的門坎后,保護三極管將由截止狀態,轉變為放大狀態或飽和狀態,這樣穩壓管的基極電流被分流,甚至完全被封門,而讓輸出端無輸出。
(三)、穩壓管輸出端的保護形成抗雷的第二級保護,是對第一級保護的進一步補充。
該級主是由保護三極管(附圖中115)及觸發穩壓管(附圖中113)觸發電阻(附圖中112)隔離二極管(附圖中117)共同組成。
該級功能主要作用是在雷擊能量很大,而穩壓三極管有瞬態軟擊穿時形成保護,是對第一級保護的進一步補充。
產生的保護原理是:當整流輸出過壓而擊穿觸發穩壓管的門坎后,保護三極管將截止狀態,轉變為放大狀態或飽和狀態,其中第一種效果是對穩壓管的基極電流被分流,第二種作用是對輸出端封門,無過壓輸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敏芝,未經鄭敏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6699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