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加熱器及加熱器集水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53003.2 | 申請日: | 2013-0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530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0 |
| 發明(設計)人: | 李振潭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天乙凈水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H9/18 | 分類號: | F24H9/18;F24H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夏博通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孫東風;王鋒 |
| 地址: | 215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加熱器 集水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熱器,尤其涉及一種加熱器集水裝置以及應用該集水裝置的加熱器。
背景技術
目前,飲水機、熱水器等加熱裝置已經在各類生活、工作場所被廣泛應用。但習見加熱器因為熱桶多采用無壓設計,其在工作時,其加熱腔內的水沸騰后會產生大量水蒸氣造成加熱腔內氣壓迅速增大,為防止造成危險,一般需要在熱水出水時將蒸氣排放出去,這樣,每次開啟熱水就會有部份熱水會被排掉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加熱器集水裝置,其能消除加熱器中熱水滴漏等問題,且無安全隱患。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加熱器集水裝置,包括置于一殼體中的可變形密封氣囊,所述氣囊內腔與加熱器之中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加熱器,它包括一集水裝置,所述集水裝置包括置于一殼體中的可變形密封氣囊,所述氣囊內腔與加熱器之中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連通。
優選的,所述殼體包括相互配合的上蓋和下蓋,所述上蓋和下蓋之一上設有與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連通的輸水管路,所述輸水管路還與氣囊內腔連通。
尤為優選的,所述輸水管路包括設于殼體一側的第一入水機構以及與該第一入水機構密封結合的第二入水機構,該第二入水機構內設有一主流道以及與該主流道連通的一支流道,所述主流道兩端均接入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所述支流道經設于第一入水機構中的流道與氣囊內腔連通。
優選的,所述第一入水機構一體形成于上蓋一側下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至少在于:該加熱器集水裝置結構簡單,易于生產維護,且能消除加熱器中熱水滴漏等問題,且無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優選實施例中加熱器集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加熱器集水裝置中入水管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加熱器集水裝置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之一;
圖4是圖1所示加熱器集水裝置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之二;
圖中各組件及其附圖標記分別為:殼體1、上蓋11、下蓋12、柔性氣囊2、輸水管路3、第一入水機構31、第二入水機構32、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4、熱桶5、閥體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一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閱圖1-2,該加熱器集水裝置包括置于一殼體1中的可變形密封氣囊(特別是柔性或彈性氣囊2),所述氣囊內腔與加熱器之中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4連通。
優選的,所述殼體包括相互配合的上蓋11和下蓋12,所述上蓋和下蓋之一上設有與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4連通的輸水管路3,所述輸水管路3與氣囊2內腔連通。
優選的,所述入水管路包括設于殼體一側的第一入水機構31以及與該第一入水機構密封結合的第二入水機構32,該第二入水機構內設有一主流道以及與該主流道連通的一支流道,所述主流道兩端均接入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4,所述支流道經設于第一入水機構中的流道與氣囊2內腔連通。
優選的,為便于將熱桶的原水輸入管路4與輸水管路3連接,在第二入水機構與主流道兩端相應的部位可設置螺紋連接機構等等。
以應用了前述集水裝置的飲水機為例,其在工作時,若關閉閥體6(即,關閉原水輸送管路4),并開啟加熱裝置對熱桶內的水加熱至沸騰,則參閱圖3,熱桶內的一部分熱水將輸入氣囊,如此可紓解熱桶內的壓力,消除安全隱患,并可防止熱桶之中熱水的浪費。而參閱圖4,在開啟原水輸送管路后,則氣囊內的水將被逐漸排入原水輸送管路而重新進行利用,如此可實現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亦可節約部分能源。當然,對于熱水器或其它流體加熱設備,若采用本實用新型之集水裝置,亦可達成相近效果。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天乙凈水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天乙凈水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5300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