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低功耗高增益的上混頻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20031759.7 | 申請日: | 2013-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7874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06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李智群;吳晨健;陳亮;張萌;王志功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3D7/12 | 分類號: | H03D7/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湯志武 |
| 地址: | 214135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一種 功耗 增益 混頻器 | ||
1.一種低功耗高增益的上混頻器,其特征在于:設(shè)有電流源單元、輸入跨導單元、開關(guān)單元、負載單元以及電流注入單元,電流源單元的輸出連接輸入跨導單元,輸入跨導單元放大信號并通過正反饋增強信號,然后分別輸出至開關(guān)單元和電流注入單元,開關(guān)單元的輸出連接負載單元,差分射頻輸出信號從負載單元與開關(guān)單元之間輸出,差分基帶或者中頻信號輸入至輸入跨導單元與電流源單元之間,本振輸入信號輸入至開關(guān)單元,其中:
電流源單元包括NMOS管M1和NMOS管M2,NMOS管M1和NMOS管M2的源極接地,柵極連接偏置電壓Vb1,漏極連接分別連接差分基帶或者中頻信號的正負兩端;
輸入跨導單元包括NMOS管M3和NMOS管M4,NMOS管M3和NMOS管M4的源極分別與電流源單元的NMOS管M1和NMOS管M2的漏極連接,基帶或中頻信號的正輸入端從NMOS管M3的源極輸入,基帶或中頻信號的負輸入端從NMOS管M4的源極輸入,NMOS管M3的柵極連接至NMOS管M4的漏極,NMOS管M4的柵極連接至NMOS管M3的漏極;
開關(guān)單元包括NMOS管M5、NMOS管M6、NMOS管M7、NMOS管M8、電阻R1、電阻R2,NMOS管M5和NMOS管M8的柵極互連并通過串聯(lián)電阻R2連接電源電壓Vdd,NMOS管M6和NMOS管M7的柵極互連并通過串聯(lián)電阻R1連接電源電壓Vdd,NMOS管M5和NMOS管M6的源極互連并連接輸入跨導單元的NMOS管M3的漏極,NMOS管M7和NMOS管M8的源極互連并連接輸入跨導單元的NMOS管M4的漏極,NMOS管M5的漏極與NMOS管M7的漏極互連,NMOS管M6的漏極與NMOS管M8的漏極互連,本振輸入信號正端連接NMOS管M5和NMOS管M8的柵極,本振輸入信號負端連接NMOS管M6和NMOS管M7的柵極;
負載單元包括PMOS管M9、PMOS管M10、電感L1、電容C1、電感L2、電容C2,PMOS管M9的漏極與開關(guān)單元的NMOS管M5和NMOS管M7的漏極連接并作為上混頻器的信號正輸出端,PMOS管M10的漏極與開關(guān)單元的NMOS管M6和NMOS管M8的漏極連接并作為上混頻器的信號負輸出端,PMOS管M9的柵極連接PMOS管M10的漏極,PMOS管M10的柵極連接PMOS管M9的漏極,電感L1與電容C1并聯(lián),它們的一端與電源電壓Vdd連接,另一端與PMOS管M9的源極連接,電感L2與電容C2并聯(lián),它們的一端與電源電壓Vdd連接,另一端與PMOS管M10的源極連接;
電流注入單元包括PMOS管M11和PMOS管M12,PMOS管M11和PMOS管M12的柵極連接至偏置電壓Vb2,PMOS管M11的漏極與輸入跨導單元NMOS管M3的漏極、NMOS管M4的柵極以及開關(guān)單元NMOS管M5和NMOS管M6的源極連接,PMOS管M12的漏極與輸入跨導單元NMOS管M4的漏極、NMOS管M3的柵極以及開關(guān)單元NMOS管M7和NMOS管M8的源極連接,PMOS管M11和PMOS管M12的源極與電源電壓Vdd連接。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高增益的上混頻器,電路中的場效應管能夠用雙極型晶體管實現(xiàn),只需要將NMOS管替換成NPN型三極管,PMOS管替換成PNP型三極管。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jīng)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31759.7/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