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鑄造廢砂焙燒再生爐有效
申請?zhí)枺?/td> | 201320028082.1 | 申請日: | 2013-01-18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9166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31 |
發(fā)明(設計)人: | 費賢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合肥市瑞宏鑄造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B22C5/00 | 分類號: | B22C5/00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231602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鑄造 焙燒 再生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焙燒再生爐,具體涉及一種鑄造廢砂焙燒再生爐。
目前,大部分的鑄件來自砂型鑄造。一般來說,每生產1t合格鑄件可產生約1.2~1.4t廢砂,因此每年排放的鑄造廢砂量非常龐大。如此大量的排放鑄造廢砂,必將占據很多廢砂場地。同時,由于各種有機、無機粘結劑在砂型鑄造中得到廣泛應用,致使廢砂中含有的有害成分越來越多,例如有機樹脂粘結劑的廢砂中殘留的醛、酚、苯、鉀、異氰、硫化物等,無機粘結劑廢砂中殘留的堿、酚等有害的成分。含有這類有害成分的廢砂,排放后經過雨水浸蝕,其有害成分將污染江河湖泊,甚至污染生活水源。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不斷增強,迫使鑄造廠對舊砂進行再生回用。
目前,舊砂的再生方法一般有濕法、干法等。濕法再生能使粘土得到充分去除,但舊砂中不溶于水的樹脂和碳類等物質仍能粘附于砂粒表面難以去除。干法再生得到的再生砂的質量還達不到樹脂砂制芯的要求,特別是對含樹脂芯砂的粘土舊砂的再生效果不理想。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結構簡單、能耗低、能量浪費少的鑄造廢砂焙燒再生爐。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一種鑄造廢砂焙燒再生爐,包括爐體和位于所述爐體側壁上的燃燒機,所述爐體的頂部設有進砂通道和排氣通道,所述爐體內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燃燒區(qū)、焙燒區(qū)和預熱區(qū),所述燃燒區(qū)內設有與進砂通道末端相連接的分砂器,所述預熱區(qū)的底部設有與爐體側壁上的進氣通道相通的集氣室,集氣室的頂部設有與集氣室相通的預熱管,貫穿集氣室的出砂管與預熱區(qū)和集砂斗相連通,與集氣室相通的預熱管呈三角形狀,且在集氣室的頂端高矮交錯分布。
為進一步增加集氣室內氣流,上述進氣通道還接有鼓風機。
為進一步增加集氣室內氣流,上述進氣通道還接有鼓風機。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將集氣室上的預熱管設計為高矮交錯的三角形狀,空氣氣流經過預熱管后急劇增大,可使焙燒區(qū)內的廢砂充分混合,氧源充足使廢砂燃燒完全,不僅節(jié)約能源,而且獲得的再生砂的除膜率和再粘結強度高,可使用時間和耐火度等性能指標接近新砂,可用來替代新砂用于砂型鑄造。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鑄造廢砂焙燒再生爐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一種鑄造廢砂焙燒再生爐,包括爐體1和位于所述爐體1側壁上的燃燒機2,所述爐體1的頂部設有進砂通道3和排氣通道8,所述爐體1內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燃燒區(qū)5、焙燒區(qū)6和預熱區(qū)7,所述燃燒區(qū)5內設有與進砂通道3末端相連接的分砂器9,所述預熱區(qū)7的底部設有與爐體1側壁上的進氣通道10相通的集氣室11,集氣室11的頂部設有與集氣室11相通的預熱管12,貫穿集氣室11的出砂管13與預熱區(qū)7和集砂斗4相連通,與集氣室11相通的預熱管12呈三角形狀,且在集氣室11的頂端高矮交錯分布。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廢砂從爐體1頂部的進砂通道3進入分砂器9后,廢砂均勻在燃燒區(qū)5內形成砂簾,燃燒機2對燃燒區(qū)5內的砂簾進行加熱,經加熱的廢砂再進入焙燒區(qū)6進行焙燒;鼓風機14將冷空氣經進氣通道10吹入集氣室11內,冷空氣經過預熱管12氣流壓力劇增后進入預熱區(qū)7成為預熱空氣,預熱空氣使焙燒區(qū)6內的砂粒處于沸騰狀態(tài),并提供足夠的氧源對廢砂進行燃燒,以達到廢砂燃燒完全和節(jié)能減耗的目的,燃燒產生的廢氣經爐體1頂部的排氣通道8排出,焙燒好的砂末經過出砂管13匯入集砂斗4中。獲得的再生砂的除膜率和再粘結強度高,可使用時間和耐火度等性能指標接近新砂,可用來替代新砂用于砂型鑄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合肥市瑞宏鑄造有限公司,未經合肥市瑞宏鑄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2808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