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曲軸后端法蘭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26180.1 | 申請日: | 2013-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6757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7 |
| 發明(設計)人: | 宋溦;張欣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D1/076 | 分類號: | F16D1/076 |
| 代理公司: | 合肥誠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湯茂盛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曲軸 后端 法蘭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發動機用曲軸后端法蘭。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國產及合資品牌轎車的發動機曲軸后端法蘭的結構如圖1所示,通過預設的多個連接螺栓將法蘭和飛輪相貼合連接從而實現曲軸到飛輪的力矩傳遞。法蘭與飛輪相貼合連接的貼合面1a呈平整狀,連接面中部向飛輪側設置有用于飛輪安裝、定位的環形凸臺1b,環形凸臺1b與法蘭本體1c同心設置。但按該方式具體操作時,經常出現涉及的法蘭與飛輪間的有效力矩傳遞無法滿足發動機最大傳遞扭矩的問題,因此,通常需要通過增大曲軸后端法蘭和飛輪之間的預緊力來克服上述問題,例如,增大連接螺栓公稱直徑和增加連接螺栓數量。
由于現代轎車發動機的設計爆發壓力越來越大,發動機在前艙的布置需求也越來越緊湊,而單純的增大連接螺栓公稱直徑或增加連接螺栓數量的同時,必須同時增大曲軸后端法蘭的外徑,這樣就會使得曲軸后端法蘭外周油封接觸面的線速度增大,加速密封件磨損和不利于密封,同時也會使得發動機整體的布置空間加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曲軸后端法蘭,可在不增加曲軸后端法蘭外徑的同時,滿足曲軸與飛輪間較大扭矩的傳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曲軸后端法蘭,包括法蘭本體以及法蘭本體上開設的用于設置連接螺栓的連接孔,所述的法蘭本體與飛輪相貼合連接的貼合面中部設置用于飛輪安裝和定位的環形凸臺,所述貼合面上設置有向法蘭本體內開設的環形槽,所述的環形槽與環形凸臺同心且緊鄰環形凸臺的外周設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當采用上述結構以后,通過減小貼合面的內徑,增大曲軸后端法蘭與飛輪間的有效力矩傳遞,在曲軸后端法蘭外徑較小的同時滿足發動機較大傳遞扭矩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裝配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處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曲軸后端法蘭與飛輪間的有效傳遞力矩M=f*rm,其中f為連接螺栓施加在曲軸后端法蘭與飛輪之間的預緊力,rm為曲軸后端法蘭與飛輪之間的有效摩擦半徑。因此增大有效傳遞力矩M就必須通過增大預緊力f和/或有效摩擦半徑rm來實現,而增大預緊力f會導致法蘭本體10的直徑增大且不利于發動機結構緊湊的設計。因此,本申請中采用增大有效摩擦半徑rm來實現增大有效傳遞力矩M。
由于其中r0為法蘭本體10與飛輪相貼合連接的貼合面外徑,rf為法蘭本體10與飛輪相貼合連接的貼合面內徑,因此本申請中,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增大貼合面內徑rf實現增大有效摩擦半徑rm,進而提高有效傳遞力矩M的數值,以滿足曲軸與飛輪間較大扭矩的傳遞。
其采取的方案如圖2、3、4所示,一種曲軸后端法蘭,包括法蘭本體10以及法蘭本體10上開設的用于設置連接螺栓的連接孔13,所述的法蘭本體10與飛輪相貼合連接的貼合面10a中部設置用于飛輪安裝和定位的環形凸臺11,所述貼合面10a上設置有向法蘭本體10內開設的環形槽12,所述的環形槽12與環形凸臺11同心且緊鄰環形凸臺11的外周設置。通過在環形凸臺11的外周設置的環形槽12,這樣增大了貼合面10a的內徑,進而提高曲軸后端法蘭與飛輪之間的有效傳遞力矩M。本申請只需要在現有的曲軸后端法蘭的貼合面10a開設環形槽12即可,不需要對曲軸后端法蘭的結構做出較大改變和避免增大曲軸后端法蘭的直徑,其操作方便。由于,各類型發動機上所用的曲軸后端法蘭的直徑以及環形凸臺11外徑的不同,對于設置的環形槽12的槽深與槽寬,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曲軸后端法蘭的強度需求以及有效摩擦半徑rm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和優化,以確定最佳的尺寸范圍,獲得最佳的增大有效傳遞力矩M數值的效果。
本申請中優選按照以下方案進行實施,其取得的效果最佳。所述環形槽12的槽深為0.5mm~1mm,環形槽的槽口寬度D:d≤D≤d-2/3r1,其中d為連接孔13孔芯至環形凸臺11外周壁的間距,r1為連接孔13的孔徑。所述環形槽12的槽底寬度小于槽口寬度。所述的環形槽12靠近環形凸臺11一側的槽壁上部延伸向環形凸臺11本體內部開設有凹缺部11a。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2618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