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消化內科用消化道測壓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24942.4 | 申請日: | 2013-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0096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9 |
| 發明(設計)人: | 張立衛;劉東國;李昌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立衛 |
| 主分類號: | A61B5/22 | 分類號: | A61B5/2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5548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消化 內科 消化道 測壓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消化內科用消化道測壓器。
背景技術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其中,消化管又稱消化道,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于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們均借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在臨床上,消化系統發生病變將會引起其他系統的相應病變,因此在診斷病情時,一般會通過對消化系統的檢測進行判斷。然而用于診斷消化系統疾病的手段非常有限,尤其是對消化道壓力的檢測,幾乎沒有專用的檢測設備。目前,在臨床上一般是使用多孔測壓儀來檢測胃腸蠕動壓力的變化,但是多孔測壓儀并不能直觀地檢測其壓力,所以檢測并不準確,給醫務人員判斷病情帶來了難度。
中國專利號為201020168117.8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消化內科用消化道測壓器,這種測壓器實現了對消化道的壓力檢測,但是其不足之處在于,1、因為通氣管內端連接有一個檢測氣囊,所以在插入消化道時非常不方便;2、檢測氣囊的氣體只能由外部的充氣氣囊有限供給,且充其量不易控制,導致測壓不準確。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既能方便插入消化道,又能方便控制充氣量,且操作方便的消化內科用消化道測壓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消化內科用消化道測壓器包括能插入消化道內的通氣管,通氣管內端連接有檢測氣囊,通氣管外端連接有氣壓表,其結構特點是:通氣管外部軸向滑動套裝有延伸管,檢測氣囊設置在對應的延伸管內,通氣管外端連接有向通氣管充氣的伸縮氣囊,伸縮氣囊的兩端分別連接有一個單向閥。
本消化內科用消化道測壓器是通過外套式單向充氣結構來實現既能方便插入消化道,又能方便控制充氣量,且操作方便的。
外套式單向充氣結構主要包括套裝在通氣管外部的延伸管和設置在通氣管外端的單向閥和伸縮氣囊。其中,延伸管和通氣管是軸向滑動配合關系,也就是說,在外力作用下通氣管和延伸管可以在軸向上相對滑動。為了方便敘述,將通氣管與檢測氣囊的一端稱為內端,將通氣管與氣壓表連接的一端稱為外端;同樣的,延伸管靠近檢測氣囊的一端稱為內端,靠近氣壓表的一端稱為外端。在初始狀態下,也就是在未充氣狀態下,檢測氣囊是收縮在延伸管內端空腔中的,這樣,延伸管就將檢測氣囊和通氣管完全包裹起來。使用時,先將延伸管插入消化道內,然后固定延伸管,再將通氣管向消化道內繼續推動,以將檢測氣囊推出延伸管。這樣,不但可以利用延伸管光滑的外壁順利插入消化道內,簡化了插入程序,節約插入時間,而且在初始狀態起到了對檢測氣囊的保護作用,有效避免了意外破損情況。通氣管外端連接的伸縮氣囊具有自動恢復原狀的功能,這樣就可以在外力作用下持續對通氣管通氣。伸縮氣囊出氣端的單向閥可以起到防止充入通氣管的空氣流出的作用,不但能夠縮短充氣時間,而且對充氣量的控制也更加簡單。伸縮氣囊進氣端的單向閥可以保證空氣只能從外部進入伸縮氣囊,而伸縮氣囊中的空氣不會外泄,大大提高了空氣的利用率,有助于縮短充氣時間。
作為改進,延伸管和通氣管之間填充有食用潤滑劑。
在延伸管和通氣管之間填充食用潤滑劑,可以提高延伸管和通氣管之間的軸向滑動性能,這樣在推出檢測氣囊時將更加順暢,有助于提高檢測效率。
綜上所述,采用這種結構的消化內科用消化道測壓器,結構合理,既能方便插入消化道,又能方便控制充氣量,且操作方便,有助于提高檢測速度和精度。
附圖說明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通氣管,2為檢測氣囊,3為氣壓表,4為延伸管,5為單向閥,6為伸縮氣囊,7為潤滑劑。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立衛,未經張立衛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2494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