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火花塞的側電極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15129.0 | 申請日: | 2013-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5637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0 |
| 發明(設計)人: | 譚松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譚松林 |
| 主分類號: | H01T13/20 | 分類號: | H01T13/20;H01T13/3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30001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火花塞 電極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應設置在火花塞上的側電極。?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種能提升人們生活品質要求的用具大量出現,特別是機械自動化產品的發展與技術革新,尤其是機械自動化點火裝置,更是廣大使用者的極度關注與重視。?
現今,能夠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工業產品而言,內燃機成為主要廣泛的運用主體,而這些主體絕大多數都設置有自動點火裝置,比如汽車的發動機中就設置有自動點火裝置,火花塞,而傳統的自動點火裝置比如傳統的火花塞,其在結構上主要包括殼體部件、內置陶瓷部件、中心電極以及側電極。傳統的火花塞都是與發動機配套使用的,而中心電極是設置在傳統火花塞的另一端部,側電極與中心電極相對應并設置在傳統火花塞的同一端。中心電極與側電極之間有特定的間隙值,借助該特定的間隙值使中心電極與側電極之間在有脈沖電壓作用下可以產生電火花,以達到在特定的時間與間隙內可以發生所需要的火花能量,從而達到自動點火的目的。?
但傳統的火花塞,側電極結構主要包括橫板和連接板,但橫板通常為實心板體,在結構上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中心電極是對應橫板下表面。正由于傳統火花塞的側電極是采用實心板體結構,所以,在具體應用上會出現中心電極與側電極之間所產生的火花并不能得到充分、迅速的釋放并延伸到燃燒室的各個角落,導致影響到整體的點火效果。這正是傳統火花塞的主要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的目的是改善傳統火花塞的自動點火效率低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火花塞的側電極,借其巧妙的設計思路:火花塞在燃燒室里點火時,充分運用活塞機械運動與氣體渦流原理,進行瞬間點火火核放大,提升了火花塞作為自動點火裝置的點火效率,這就是本實用新型主要的目的。?
為了以上的技術得到實施,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火花塞的側電極,其中該火花塞由外殼、內部部件以及中心電極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電極包括連接部、火花發生部以及引導單元,?所述火花發生部是與該連接部相連接的,其具有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其中,所述下表面與所述中心電極是相對應的,所述引導單元是設置在所述火花發生部上的,所述引導單元為漏斗穿孔圓形結構設計,其包括一上引導孔和一下引導孔,其中,上引導孔與下引導孔內側間有若干個扇形凸沿面單元。?
優選地:所述引導單元都是一條旋渦狀凹槽,借助若干個扇形凸沿面單元,將上下引導孔內側面分隔成若干個引流凹槽。?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在:進一步提升從上引導部引流到下引導部氣流的強度。達到火花塞在燃燒室里點火時,充分運用活塞機械運動與氣體渦流原理,進行瞬間點火火核放大,提升了火花塞作為自動點火裝置的點火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置在火花塞上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剖面示意圖。?
圖4為圖2中凸沿面單元F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案
如圖1-5所示,一種火花塞的側電極A,其是對應設置在火花塞11上,而該火花塞在結構上包括外殼12、內部部件13以及中心電極14,而本實用新型的該火花塞側電極A是連接在該火花塞11的外殼12上,且與該中心電極14相對應的。?
該火花塞的側電極A包括一連接部B、一火花發生部C以及一引導單元D。?
其中,該連接部B是與該火花塞11相連接的,以達到將該火花塞的側電極A設置在與該中心電極14相對應的位置處,且借助該連接部B將該火火花塞的側電極A設置在與該中心電極14相對應的位置處,以在該火花塞的側電極A與該中心電極14之間形成一特定的間隙M。?
該連接部B為一連接桿。?
該火花發生部C是與該連接部B相連接同時是與該中心電極14相對應,且與該中心電極14之間間隙有該特定的間隙M,該火花發生部C具有一上表面15與下表面16,,其中,該下表面16是與該中心電極14對應的。?
火花發生部C是一板體,且該上表面15與下表面16之間的垂直距離為2mm。?
引導單元D是設置在火花發生部C上的,以引導中心電極14與火花發生部C所產生的火花高效釋放。?
引導單元D為漏斗穿孔圓形結構設計,包括上引導孔17和下引導孔18,其上下引導孔之間具有一內側面19,由若干個扇形凸沿面單元F,將內側面19分隔成若干個引流凹槽E。?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譚松林,未經譚松林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1512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