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生防菌株BS102在防治農作物黃曲霉毒素污染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755130.1 | 申請日: | 2013-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8308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14 |
| 發明(設計)人: | 尹燕妮;陳云;馬忠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N63/02 | 分類號: | A01N63/02;A01P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紅娟 |
| 地址: | 310027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菌株 bs102 防治 農作物 黃曲霉 毒素 污染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作物病害防控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防菌株BS102在防治農作物黃曲霉毒素污染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據世界糧農組織估計,目前世界范圍內有25%的農作物產品受真菌毒素的污染,其中主要就是黃曲霉毒素(Aflatoxin,以下簡寫成AFT)。黃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強、危害最大的為B1毒素,其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列入嚴管的特劇毒物質。2006年,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對我國部分食品(包括玉米、花生)中黃曲霉毒素污染情況調查發現,從江蘇、上海、浙江等九省市采集市售玉米中AFT的檢出率為70.27%,平均含量為36.51ug/kg,最高為1098.36ug/kg,并有14.86%的玉米樣品中B1毒素含量超出國家限量標準。花生中黃曲霉毒素的檢出率為24.24%,平均含量為80.27ug/kg,最高為437.09ug/kg,且有3.03%的花生樣品中黃曲霉毒素含量超出國家食品法典限量標準。由此可見,黃曲霉毒素污染嚴重威脅我國花生和玉米等作物的安全生產,而且嚴重影響著食品安全和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由于AFT污染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和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求有效控制AFT污染的策略和措施,包括良好的田間管理、蟲害控制、抗性育種等,但這些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來美國研究發現,利用不產毒素的黃曲霉菌株能有效控制農產品AFT的污染問題。
我國在AFT生物防治方面研究還剛剛起步。已有研究發現,一株不產黃曲毒素的黃曲霉菌株A051可用來控制農產品黃曲霉毒素的污染(ZL200810120929.2),由乳酪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異常漢遜酵母復合培養液在抑制黃曲霉生長和降解毒素方面有一定作用(CN201110190287.5)。公開號為CN102816725A的中國專利文獻還公開了一種枯草芽孢桿菌T-500,該菌株雖然對多種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但是對黃曲霉菌的抑制率僅為35.7%,效果較差。我國微生物資源豐富,挖掘其它控制黃曲霉毒素污染的潛在生防菌,對有效控制我國黃曲霉毒素污染意義重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生防菌株BS102在防治農作物黃曲霉毒素污染中的應用。
所述生防菌株BS102的分類命名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完整命名為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BS102,已于2013年6月18日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號為:CGMCC?No.7728。
該菌株BS102在LB培養基上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呈現皺縮、白色,能夠形成芽孢,能移動,需氧型。
實驗發現,本發明的生防菌株BS102對黃曲霉菌菌絲生長、孢子萌發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對儲存過程中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可將該生防菌株BS102用于防治農作物的黃曲霉毒素污染。
所述的農作物具體可以為花生,其中,所述花生的品種具體可以為魯花9號。
所述應用具體包括:
(1)制備含所述生防菌株BS102的生防菌劑;
(2)將所述的生防菌劑噴施在所述的農作物上。
噴施生防菌劑時,選擇農作物易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時期進行噴施,噴施至農作物表面水珠流動即可。如對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進行防治時,可在儲藏期將所述的生防菌劑噴施在花生果實上,噴施至花生果實表面水珠流動即可,噴施結束后可將花生置于常溫儲存。
為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所述的生防菌劑中,所述生防菌株BS102的濃度優選為1×108~1010CFU/mL,更優選為1×108CFU/mL。
所述生防菌劑可通過如下方法進行制備:
(1)將所述生防菌株BS102于培養基中培養至OD600為0.5~0.8,獲得種子液;
(2)將種子液接種于發酵培養液中擴大培養,調節發酵液中生防菌株BS102的濃度至1×108~1010CFU/mL,獲得所述生防菌劑。
所述的培養基可選用LB液體培養基。
其中,所述種子液的接種量優選為1~2%(v/v),優選為1%(v/v)。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5513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