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鎂合金壓鑄模具的溫度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753132.7 | 申請日: | 2013-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3696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23 |
| 發明(設計)人: | 梁振進;莫志好;何熾靈;胡聯茂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7/22 | 分類號: | B22D17/22;B22D27/04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譚英強 |
| 地址: | 51025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鎂合金 壓鑄 模具 溫度 控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壓鑄模具的溫控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鎂合金壓鑄模具的溫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絕大多數的車門框架都是由沖壓成型的鈑金件,具有制造困難、工序多、工藝復雜等不利因素,因此國內外的技術人員希望采用鎂合金壓鑄成型的制造手段來生產鋁合金車門框架。鎂合金車門框架壓鑄件是特大型薄壁件,車門框架外形尺寸較大,壁厚僅2mm,鑄件單件重不足3kg,是特大的汽車壓鑄薄壁零部件。由于采用了鎂合金材料,鎂液比鋁液更容易氧化,并且模具龐大,模具溫度對鑄件的成型、尺寸、變形有很大的影響,這對模具的溫度控制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壓鑄成型均采用運水冷卻的方法,只能冷卻模具,而不能有效控制模具不同區域的溫度,當鑄件變形較大時,往往不可控制。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模具關鍵位置合理控制溫度的鎂合金壓鑄模具的溫度控制方法,保證了通過該方法鑄造鑄件的質量。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鎂合金壓鑄模具的溫度控制方法,根據鑄件成型中的關鍵區域在模具的對應位置分出若干個溫控區,每個溫控區分別由模溫機供恒溫油進行遇冷加熱、遇熱冷卻的溫度控制。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檢測每個溫控區的溫度來調整恒溫油的溫度及流量。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模具上設有若干個油接口,每兩個油接口通過內嵌在模具內的管道連通并構成一組導油通路,數組導油通路通過外置安裝在相應油接口上的油管串接并連接一臺模溫機從而構成一個油路循環,每個油路循環位于模具本體內的覆蓋范圍形成一個溫控區。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根據鑄件在鑄造過程中的變形情況來改變油管及導油通路的串接方式,從而調整各溫控區的覆蓋范圍,使模具內形成溫度差異,從而控制鑄件的冷卻收縮,減少鑄件的變形。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減少或增加接入同一模溫機的導油通路數量以改變溫控區的覆蓋范圍,從而使該溫控區內形成溫度差異。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將原接于某一模溫機的導油通路接至另一模溫機中,使相對應的兩溫控區產生交叉重疊,從而模具產生由不同溫度恒溫油帶來的溫度差異。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模具的關鍵區域分出若干個溫控區,通過模溫機供恒溫油對這些溫控區分別進行溫度控制,當鑄件變形時,可以通過調整各溫控區的溫度差異來控制鑄件的冷卻收縮,減少鑄件的變形,保證鑄件的鑄造質量,同時與傳統技術的使用水冷及油加熱相比,恒溫油對模具遇冷加熱、遇熱冷卻,能夠達到靈活控制的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包括模具1,模具1上的左側和右側設有若干個油接口2,每一側的其中兩個油接口通過內嵌在模具1內的管道連通并構成一組導油通路,其中一個油接口作為入口,相對應的另一個油接口作為出口。
如圖1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每三組導油通路通過外置安裝在相應油接口上的油管3?串接并連接一臺模溫機從而構成一個油路循環,根據鑄件成型中的關鍵區域在模具1的對應位置分出若干個溫控區,每個溫控區由每個油路循環位于模具本體內的覆蓋部分形成。根據鑄件的形狀特點,實施例1中模具1設有四個溫控區,分別位于模具1內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的位置。為了溫控區及油路循環的合理布置,構成每個溫控區的導油通路的相應油接口位于模具1的一側。
每個溫控區分別由模溫機供恒溫油進行溫度控制,恒溫油具有遇冷加熱、遇熱冷卻的特點,與傳統技術的使用水冷及油加熱相比,恒溫油對模具遇冷側加熱、遇熱側冷卻,能夠達到靈活控制的目的。
在第一實施例中,模溫機有三臺,分別為第一模溫機5、第二模溫機6和第三模溫機7,其中,模具1內左上和右上的兩個溫控區以并聯的方式連接在第一模溫機5上,該兩個溫控區的油路走向為圖中虛線部分,左下和右下的兩個溫控區以并聯的方式連接在第二模溫機6上,該兩個溫控區的油路走向為圖中細實線部分。同時,圖中粗實線部分為模具1中的套板部分的油路循環,該油路循環連接在第三模溫機7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53132.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