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植物秸稈發酵生產新型有機肥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310748965.4 | 申請日: | 2013-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3932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23 |
| 發明(設計)人: | 張郡娟;王春燕;梁愛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稼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5F17/00 | 分類號: | C05F17/00;C05F1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100 山東省青***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植物 秸稈 發酵 生產 新型 有機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肥料制造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植物秸稈發酵生產新型有機肥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由于農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村生產作業模式變化、生活能源結構調整,傳統的秸稈利用方式受到嚴峻的挑戰,秸稈由原來做飯取暖原料、飼料喂食的來源變成了無用的負擔。秸稈資源分散、季節性強且量大面廣,收割、打包、收購、運輸、加工、利用、技術、裝備、資金、成本、利潤、銷售等現實問題,嚴重制約了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秸稈還田是目前主要的利用方法之一,是指將農作物秸稈通過機械方式覆蓋或翻蓋在土壤層下,進行保墑、腐化生肥的技術,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把秸稈的營養物質充分的保留在土壤里、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抗旱抗鹽堿。
但秸稈直接還田,也有不足之處,表現如下:1.由于秸稈還田量過大或不均勻易發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稈轉化的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秸稈翻壓還田后,使土壤變得過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過多,導致跑風,土壤與種子不能緊密接觸,影響種子發芽生長,使小麥扎根不牢,甚至出現吊根;易發生病蟲害;
秸稈富含有機質,通過生物發酵生產有機肥,可將大量的農作物秸稈集中起來,利用高效微生物發酵,生產出優質的商品有機肥。秸稈經過禽畜過腹消化后的排泄物,經過微生物作用,施用植物秸稈肥,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增強作物的抗病能力,提高單產,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在植物秸稈較多的地方,應大力提倡堆制秸稈肥,彌補當前農家肥不足的弊病。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植物秸稈發酵生產新型有機肥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對秸稈進行預處理后,不僅縮短了肥料生產時間,而且增加了有機肥的有效營養成分。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植物秸稈發酵生產新型有機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粉碎:將收集到的植物秸稈經過秸稈粉碎機粉碎至1~2cm的碎片;
(2)預浸:配制預浸液配料1,調節配料1的pH至9~10之間,將秸稈碎片和配料1按照固液比1:4進行浸泡處理,溫度60-90℃,時間20~40min;
(3)發酵:將浸泡處理過后的混合物料添加含有曲霉類混合菌株的配料2,調節pH為9,置于發酵罐中發酵7~10天;配料2呈弱堿性,含有氮元素;
(4)擠壓:將發酵完后的物料經過擠壓后,固體殘渣添加到步驟3中重復利用;液體經過過濾,除掉殘渣;
(5)過濾后的濾液通過濃縮噴漿造粒,即可生產有機肥顆粒。
所述配料1是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的溶液,其中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的質量比為1:8。
所述配料2是主要成分為質量濃度1%的氨水。
本發明的植物秸稈發酵生產新型有機肥的方法采用獨特研發的配料1和配料2對秸稈進行預處理,配料1和2在生物菌株的作用下,經過生物反應,轉變為對植物生長有益的成分,增加了單產及抗病能力,彌補了當前農家肥有效營養成分不足的弊病。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植物秸稈發酵生產新型有機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麥草秸稈500g,經過粉碎機粉碎至1~2cm的碎片;
2、添加配料1,調節配料1的pH為9.5,將秸稈碎片和配料1按照固液比為1︰4,溫度75℃,時間30min,進行浸泡處理;配料1是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的溶液,其中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的質量比為1:8;
3、將浸泡處理過后的混合物料添加含有曲霉類混合菌株的配料2,配料2是質量濃度為1%的氨水;調節pH為9,置于發酵罐中發酵10天;
4、擠壓:將發酵完后的物料經過擠壓后,固體殘渣添加到步驟3中重復利用;液體經過過濾,除掉殘渣;
5、過濾后的濾液通過濃縮噴漿造粒,即可生產有機肥顆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稼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稼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4896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