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鏈霉菌屬菌種所產的化合物及該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746189.4 | 申請日: | 2013-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941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02 |
| 發明(設計)人: | 蔣秋龍;楊志鈞;錢秀萍;戈梅;饒敏;羅敏玉;殷瑜;毛文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來益生物藥物研究開發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C229/36 | 分類號: | C07C229/36;C12P13/04;A61P35/00;C12R1/465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達專利事務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錫麟 |
| 地址: | 2002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霉菌 菌種 化合物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醫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鏈霉菌屬菌種所產的化合物及該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鏈霉菌屬(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線菌,有發育良好的分枝菌絲,菌絲無橫隔,已報道的有千余種,廣泛分布于有機物豐富、酸度和含水量適中的土壤中,營好氧性腐生生活,對土壤中復雜有機物的礦化發揮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抗生素生產菌,例如鏈霉素、四環素、紅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井岡霉素等。有的可產生工業用蛋白酶、葡萄糖異構酶或維生素B12等。
癌癥或腫瘤是動物和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了獲得有效和安全的施用于患有癌癥病人的抗腫瘤劑,人們已經付出并且還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尋找抗腫瘤活性物質是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熱點之一。目前關于革蘭氏陽性細菌Streptomyces?labedae代謝產物的研究報道較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鏈霉菌屬菌種所產的化合物及該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和應用,通過發酵后能夠用于制備抗腫瘤藥物。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從自然環境中分離獲得了鏈霉菌屬(Streptomyces?labedae)HCCB11431菌株,該菌株于2013年8月14日保藏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內的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日期為2013年8月14日,保藏編號CGMCC?No.8025本發明首先提供了兩種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其次提供了生產該兩種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的鏈霉菌屬菌株,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兩種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和應用。
本發明首先提供了一種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式(A)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R為H或‐CH3。
上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包括如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和式(II)所示的化合物。
本發明的鏈霉菌屬CGMCC?No.8025菌株(Streptomyces?labedae)所產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結構式如下所示:
(I)
上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化學名稱為:3‐(3‐乙酸基‐4‐甲氧基‐5‐苯甲基)‐2‐氨基丙酸;即3‐(3‐acetoxy‐4‐methoxy‐5‐methylphenyl)‐2‐aminopropanoic?acid,該式(I)所示的化合物經檢測具有抗腫瘤活性。
上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經正離子電噴霧質譜檢測,顯示其準分子離子峰為:m/z268.1166[M+H]+,分子式為C13H17NO5,經紅外光譜、BrukerAvance?II‐400型超導核磁共振儀測定樣品的氫譜、碳譜及相關二維譜(HMQC譜、H‐H?COSY譜、HMBC譜)檢測后,通過解析,確定了該化合物所有碳原子和氫原子的歸屬,得到了該化合物的結構如式(I)所示。
本發明還提供了鏈霉菌屬CGMCC?No.8025菌株(Streptomyces?labedae)所產的另一種式(II)所示的化合物,其結構式如下所示:
(II)
上述的式(II)所示的化合物,化學名稱為:3‐(3‐乙酸基‐4‐羥基‐5‐苯甲基)‐2‐氨基丙酸;即3‐(3‐acetoxy‐4‐hydroxy‐5‐methylphenyll‐2‐aminopropanoic?acid,該式(II)所示的化合物經檢測具有抗腫瘤活性。
上述的式(II)所示的化合物,經正離子電噴霧質譜檢測,顯示其準分子離子峰為:m/z254.1022[M+H]+,分子式為C12H15NO5,采用BrukerAvance?II‐400型超導核磁共振儀測定了樣品的氫譜以及紅外光譜分析,并與式(I)所示的化合物的H譜比較發現,除了氧甲基(δH3.73)在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消失外,其它H譜數據基本一致,表明該化合物比式(I)所示的化合物少了氧甲基,其它結構與式(I)所示的相同,為一種新的化合物。通過解析,確定了該化合物氫原子的歸屬,得到了式(II)所示的化合物的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來益生物藥物研究開發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來益生物藥物研究開發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4618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單晶金剛石磨粒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前圍側圍過渡連接件的檢具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