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737193.4 | 申請日: | 2013-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3640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23 |
| 發明(設計)人: | 周英豪;楊宏偉;王小毛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F3/04 | 分類號: | B01F3/04;B01F13/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311 | 代理人: | 哈達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臭氧 氣泡 產生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飲用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
背景技術
大量的基礎研究發現,臭氧對水中的有機物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它可以使水中大分子的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或者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從而提高水中有機物的可吸附性,對后續的生物活性炭工藝具有良好的預處理作用,在飲用水的深度處理工藝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臭氧單元的臭氧接觸多采用傳統的多孔曝氣板,產生的臭氧氣泡較大,氣泡上升速度快,比表面積低,使得臭氧氣泡與水的接觸時間較短,傳質速率較慢,從而導致臭氧接觸池中臭氧的吸收率及利用率較低,造成水廠的運行成本較高。因此,亟需找到一種新的臭氧曝氣方法,能夠克服現有的飲用水處理工藝中的臭氧曝氣接觸方式的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臭氧微氣泡產生方法,克服現有飲用水處理工藝中的臭氧吸收率與利用率低,處理效果差的缺點。
本發明包括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控制輸入到氣液混合泵的氣體與液體的體積比為1:60~1:40,將臭氧氣體和待處理的原水分別輸入到氣液混合泵中充分混合成為溶氣水;?將該溶氣水從該氣液混合泵輸送至壓力溶氣罐;保持壓力溶氣罐中的壓力為0.25MPa~0.4MPa,從該壓力溶氣罐中輸出溶氣水。
本發明還包括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通過氣體流量計和氣體截止閥控制輸入氣液混合泵的氣體流量。
本發明還包括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通過液體流量計和液體截止閥控制輸入氣液混合泵的液體流量。
本發明還包括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通過壓力表監測壓力溶氣罐內部的壓力,通過壓力溶氣罐的溶氣水輸出截止閥控制壓力溶氣罐內部的壓力。
本發明還包括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控制輸入到氣液混合泵的氣液體積比為1:40,并控制該壓力溶氣罐內部的壓力為0.3MPa。
本發明還包括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通過壓力容器罐的自動排氣閥釋放在壓力容器罐中與溶氣水分離的氣體。
本發明還包括一種臭氧微氣泡的產生方法,通過自動排氣閥協同溶氣水輸出截止閥調節壓力溶氣罐內部的壓力。
本發明針對飲用水處理過程中臭氧單元臭氧吸收率和利用率低的問題,采用氣液混合泵和壓力溶氣罐等裝置,通過控制氣體與液體的體積比,并同時控制壓力溶氣罐內部的壓力,可以產生數以萬計直徑為10微米~50微米的臭氧微氣泡,這些微氣泡比表面積大,具有自增壓效應,在水中停留時間長,不易相互聚合產生大氣泡而破裂,因此臭氧氣體的溶解效率和傳質效果遠遠高于傳統臭氧接觸方式,進而解決了水處理中臭氧單元臭氧吸收率和利用率低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臭氧微氣泡產生裝置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產生的臭氧微氣泡照片。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3719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