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脫硫灰渣替代石膏制備的充填膠凝材料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732854.4 | 申請日: | 2013-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0392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1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永前;楊志強;高謙;劉玉強;劉世和;李茂輝;陳杰;薛改利 | 申請(專利權)人: |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4B28/14 | 分類號: | C04B28/14 |
| 代理公司: |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專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李迎春;李子健 |
| 地址: | 737103***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脫硫 替代 石膏 制備 充填 材料 | ||
1.一種充填膠凝材料,其特征在于,該充填膠凝材料的化學成分以質量百分比計包括:4%—6%生石灰,15%—18%的脫硫灰渣,2%—3%芒硝,70%—78%礦渣微粉,該充填膠凝材料還包括質量百分比為0.5%—1.5%的亞硫酸鈉或氫氧化鈉。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填膠凝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石灰中CaO的質量百分比含量76%—80%,所述生石灰粉磨的粉狀粒度分布為d10=3.97μm—5.06μm、d50=8.06μm—13.68μm、d90=22.19μm—42.21μm,dav=11.09μm—24.55μm,比表面積為5720.68?cm2/cm3—8377.99cm2/cm3。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填膠凝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脫硫灰渣中SO3的質量百分比含量為36%—42%,脫硫灰渣的粒度分布為d10=13.5μm—15.5μm、d50=38.3μm—40.01μm、d90=72.68μm—80.25μm,dav=42.17μm—44.19μm,比表面積為2326.5cm2/cm3—2435.96cm2/cm3。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填膠凝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礦渣微粉的堿度系數(shù)小于1,質量系數(shù)≥1.9,活性系數(shù)≥1.1。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填膠凝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礦渣微粉的粒度分布為d10=4.53μm,d50=10.67μm,d90=43.81μm,dav=18.13μm。
6.一種使用如權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充填膠凝材料制備的充填料漿,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料漿中還包括棒磨砂與全尾砂混合充填料和自來水,所述膠凝材料與所述棒磨砂與全尾砂混合充填料的質量比為1:4,所述自來水水的質量百分比為22%。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填料漿,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磨砂與全尾砂混合充填料中棒磨砂與全尾砂的質量比為1:0—7:3。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填料漿,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磨砂的成分以質量百分比計包括:64%—80%SiO2,5%—8%?Al2O3,3%—6%?MgO,2%—5%?CaO,3%—6%?Fe2O3,不大于0.1%S;所述棒磨砂充填料的密實密度為2.6t/m3—2.7t/m3,松散密度為1.5t/m3—1.6t/m3,孔隙率為40%—42%,粒度分布為d10=0.13mm—0.16mm,d50=0.8mm—1.0mm、d60=1.0mm—1.5mm,d90=2.9mm—3.3mm,dav=0.8mm—1.2mm,不均勻系數(shù)為7—9。
9.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填料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尾砂的成分以質量百分比計包括:30%—40%SiO2,1%—2%?Al2O3,30%—35%?MgO,2%—3%?CaO,18%—20%?Fe2O3,3%—5%SO3,?1%—2%其他礦物組份;所述全尾砂充填料的密實密度為2.6t/m3—3.2t/m3,松散密度為1.1—1.3t/m3,孔隙率為56%—58%,粒度分布為d10=1.5μm—1.76μm,d50=33μm—35μm、d90=143μm—145μm,dav=35μm—37μm,不均勻系數(shù)為20—24。
10.一種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填充料漿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1)將生石灰、脫硫灰渣、芒硝和亞硫酸鈉或氫氧化鈉按比例混合均勻,放置時間不小于24小時進行陳化處理,得到陳化材料;
(2)將所述的陳化材料與礦渣微粉按比例均勻混合,得到膠凝材料;
(3)將膠凝材料和棒磨砂與全尾砂混合充填料按1:4的質量比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
(4)向所述混合物中加入自來水,使料漿的質量濃度為78%,用砂漿泵攪拌均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未經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32854.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預制混凝土板的連接方法
- 下一篇:除鹽水系統(tǒng)混床再生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