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天文姿態基準保持的垂線偏差動態測量裝置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730904.5 | 申請日: | 2013-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740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明(設計)人: | 戰德軍;戴東凱;秦石喬;王省書;黃宗升;胡春生;周金鵬;鄭佳興;吳偉;趙李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C21/20 | 分類號: | G01C21/20 |
| 代理公司: | 長沙正奇專利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馬強 |
| 地址: | 410073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天文 姿態 基準 保持 垂線 偏差 動態 測量 裝置 方法 | ||
1.一種基于天文姿態基準保持的垂線偏差動態測量裝置,包括由慣性導航系統(1)、GPS天線(2)、GPS接收機(3)組成的INS/GPS姿態測量子系統、星敏感器(4),所述慣性導航系統(1)包括三個正交安裝的激光陀螺(11),所述三個正交安裝的激光陀螺(11)與GPS接收機(3)組成LGU/GPS姿態測量子系統,三個激光陀螺(11)均與GPS接收機(3)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慣性導航系統(1)、GPS天線(2)、GPS接收機(3)、星敏感器(4)均安裝于測量載體(5)上;所述慣性導航系統(1)、GPS接收機(3)、星敏感器(4)均與數據處理計算機(6)連接;所述GPS天線(2)與所述GPS接收機(3)通信。
2.一種利用權利要求1所述裝置動態測量垂線偏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為:
1)啟動INS/GPS姿態測量子系統,進行8小時以上對準;
2)啟動LGU/GPS測量子系統;
3)令i=1;
4)利用星敏感器觀測恒星,計算ti,1時b系相對于n系的姿態矩陣其中b系是指慣性導航系統坐標系Ob-xbybzb;n系是指真實導航坐標系,即東-北-天坐標系O-xyz;
5)利用上述姿態矩陣對LGU/GPS姿態測量子系統進行姿態初始化,令LGU/GPS姿態測量子系統的姿態矩陣為
6)令j=2;
7)利用GPS輸出的位置信息計算ti,j-1到ti,j時刻n系的變化矩陣
和分別為ti,j-1和ti,j時刻n系相對于地球坐標系e系的姿態矩陣,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ti,j時刻是指第i次利用星敏感器觀測恒星后,第j次LGU/GPS姿態測量子系統姿態更新的時刻;ti,j=ti,j-1+δt,δt為激光陀螺的采樣周期;λi,j、Li,j分別為ti,j時刻測量載體所在的經度和緯度;
8)將ti,j-1到ti,j時刻采樣周期δt內三個激光陀螺的輸出角增量分別記為并利用三個激光陀螺的零偏εx、εy、εz修正三個激光陀螺的輸出角增量,得到修正后的三個激光陀螺角增量分別為:
9)利用下式構造四元數q:
其中
10)計算ti,j-1到ti,j時刻測量慣性導航系統坐標系的變化矩陣
其中,q0、q1、q2、q3分別為q的第1~4個元素;
11)計算ti,j時刻b系相對于n系的姿態矩陣
12)計算ti,j時刻n'系到n系之間的姿態旋轉矩陣其中n'系是指O'-x'y'z',即計算導航坐標系,為ti,j時刻INS/GPS姿態測量子系統輸出的姿態矩陣;
13)利用下式計算ti,j時刻測量位置東向垂線偏差ηi,j和北向垂線偏差
14)判斷是否接收到“結束測量”的命令,如果是,跳轉到步驟16);否則,執行步驟15);
15)當j·δt>Ti時,令i=i+1,并跳轉到步驟4);否則,令j=j+1,并跳轉到步驟7);其中,Ti為星敏感器觀測恒星時刻ti,1到下一次星敏感器觀測恒星時刻ti+1,1所經歷的時間,Ti的取值范圍為6~8小時;
16)修正上述步驟15)中的東向垂線偏差ηi,j和北向垂線偏差ξi,j的低頻誤差和跳變誤差,得到修正后的東向垂線偏差和北向垂線偏差;
17)結束測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30904.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