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密封圈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705306.2 | 申請日: | 2013-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8218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明(設計)人: | 楊輝;汪保國;李雪梅;張海峰;邢新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1M2/08 | 分類號: | H01M2/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 31219 | 代理人: | 李儀萍 |
| 地址: | 20121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密封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流體密封技術領域,特別是用于液流電池的密封圈。
背景技術
密封對液流電池來說相當重要,是保障液流電池系統安全運行的基本條件,若系統出現漏液現象或者密封安全系數低,則會直接影響系統的使用效率,進而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傳統技術設計的密封圈,都要求其密封面不能出現漏點,如圖1所示,當密封面1出現漏點3,或者密封面5出現漏點4時,密封圈2就無法密封。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密封面經常會出現一些漏點,特別是液流電池的液流框,因為液流框都是用工程塑料制成的,由于塑料薄板在內應力的作用下會自然翹曲,其塑料薄板的表面會變得起伏不平,在塑料薄板表面加工密封圈槽時,其密封圈槽的深度經常會出現深淺不一的情況,在密封圈槽的最深處往往會形成一個個漏點。由于種種原因塑料薄板在成型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凹坑,如果這些凹坑出現在密封面上就形成了漏點。我們在搬運、儲存、加工塑料薄板過程中,其塑料薄板的表面很容易被劃傷、碰傷,這些傷痕都有可能成為密封面上的漏點。總之引起密封面表面出現漏點的因素很多,這會讓人防不勝防。如果要人為消除這些漏點,不僅費工、費料、費時,而且其密封的可靠性仍然不高。因此,傳統設計的密封圈已無法滿足液流電池對密封可靠性的要求。
發明內容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圈,用于解決現有密封圈所帶來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可防密封面漏點的密封圈。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內設有若干密封艙室結構。
優選地,所述密封艙室結構容納密封圈在20~40%壓縮率的情況下的變形。
優選地,所述密封艙室結構為雙層密封艙室結構。
優選地,所述雙層密封艙室結構之間由H形墻板結構和矩形墻結構交替組成。
優選地,所述每一密封艙室結構的橫截面為圓形、跑道圓、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多邊
形和扇形中的一種。
優選地,所述每層密封艙室結構為雙排艙室。
優選地,所述雙排艙室對稱設置或交錯設置。
本發明可防密封面漏點的密封圈,其設置上下兩層,上層與下層都設置形狀、數量、大小都相等的密封艙室,密封圈的橫截面的幾何形狀由H型和矩形墻板組成,其密封面由數條幾何邊呈封閉形狀,并要求密封艙室能夠容納高壓縮率的幾何變形,通過本發明,當密封面上出現諸多漏點時,密封圈仍具有良好密封性能。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傳統橡膠密封圈結構示意圖。
圖2a-2c顯示為本發明密封圈結構示意圖。
圖3顯示為本發明防深度漏點的效果圖。
圖4顯示為無限淺漏點示意圖。
圖5顯示為本發明在檢漏裝置的安裝圖。
圖6顯示為檢漏裝置密封面刻有限深漏點的意圖。
圖7顯示為檢漏裝置密封面刻有無限淺漏點示意圖。
圖8顯示為液流框密封圈安裝示意圖。
圖9a-9c顯示為艙室橫截面為圓形的密封面結構示意圖。
圖10a-10c顯示為艙室橫截面為跑道形的密封面結構示意圖。
圖11a-11c顯示為艙室橫截面為方形的密封面結構示意圖。
圖12a-12c顯示為艙室橫截面為矩形的密封面結構示意圖。
圖13a-13c顯示為艙室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密封面結構示意圖。
圖14a-14b顯示為艙室橫截面為蜂窩狀的密封面結構示意圖。
元件標號說明
上密封面???????????????1?????密封圈橫截面??????2
上密封面漏點???????????3?????下密封面漏點??????4
下密封面???????????????5?????H形承力墻板???????6
下層密封艙室???????????7?????外承力墻板????????8
隔層???????????????????9?????內承力墻板????????10
上密封面???????????????11????上層密封艙室?????12
矩形承力墻板???????????13????下密封面?????????14、15
密封圈橫截面???????????16????上密封面?????????17
深漏點?????????????????18????檢漏裝置螺栓孔???19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0530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