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純電動車扭矩管理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97354.1 | 申請日: | 2013-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9298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02 |
| 發明(設計)人: | 王艷靜;陸中奎;馮超;吳丹丹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16/023 | 分類號: | B60R16/023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動車 扭矩 管理 控制 方法 | ||
1.一種純電動車扭矩管理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整車控制器接收換檔機構發送的檔位信號,若當前檔位為P檔或N檔時,目標需求扭矩為0,若當前檔位為前進檔或倒檔時,進行以下步驟;
2)整車控制器根據檔位信號、踏板開度信號以及電機轉速信號從預設的前進檔扭矩MAP表或倒檔扭矩MAP表中查找對應的目標需求扭矩;在前進檔下,當所查找到的目標需求扭矩的值大于0時,整車處于扭矩輸出狀態,若小于0,則整車處于扭矩回收狀態;在倒檔下,當所查找到的目標需求扭矩的值小于0時,整車處于扭矩輸出狀態,若大于0,則整車處于扭矩回收狀態;
所述前進檔扭矩MAP表是在前進檔狀態下,將加速踏板的開度由0%至100%劃分為多個開度值,將電機轉速由反轉峰值轉速至正轉峰值轉速劃分為多個轉速值,所述開度值與轉速值一一對應形成相應的扭矩值,
其中,介于反轉峰值轉速和0之間的多個轉速值與任一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均大于0,介于0和前進檔蠕行臨界轉速之間的多個轉速值與任一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均大于0,介于前進檔蠕行臨界轉速和正轉峰值轉速之間的多個轉速值與0%開度和前進檔踏板臨界開度之間的多個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小于0,與前進檔踏板臨界開度和100%開度之間的多個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大于0;
所述倒檔扭矩MAP表是在倒檔狀態下,將加速踏板的開度由0%至100%劃分為多個開度值,將電機轉速由反轉峰值轉速至正轉峰值轉速劃分為多個轉速值,所述開度值與轉速值一一對應形成相應的扭矩值,
其中,介于正轉峰值轉速和0之間的多個轉速值與任一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均小于0,介于0和倒檔蠕行臨界轉速之間的多個轉速值與任一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均小于0,介于倒檔蠕行臨界轉速和反轉峰值轉速之間的多個轉速值與0%開度和倒檔踏板臨界開度之間的多個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大于0,與倒檔踏板臨界開度和100%開度之間的多個開度值所對應的扭矩值小于0;
所述前進檔扭矩MAP表和倒檔扭矩MAP表中加速踏板開度、電機轉速的劃分以及各蠕行臨界轉速、踏板臨界開度、扭矩值的大小均由實車標定而得;
3)對所確定的目標需求扭矩進行限值處理,使目標需求扭矩位于電機最大允許扭矩和負的電機最小允許扭矩之間,若目標需求扭矩大于電機最大允許扭矩,則以電機最大允許扭矩的作為目標需求扭矩,若目標需求扭矩小于負的電機最小允許扭矩,則以負的電機最小允許扭矩作為目標需求扭矩,所述的電機最大允許扭矩和電機最小允許扭矩由整車控制器根據電機控制器和電池控制器發送的狀態信號計算確定,且均大于等于0;
4)對限值處理后的目標需求扭矩進行故障限制處理,即當回收系統故障時,將前進檔的負值的目標需求扭矩置0,將倒檔的正值的目標需求扭矩置0,當驅動系統故障時,將前進檔的正值的目標需求扭矩置0,將倒檔的負值的目標需求扭矩置0;
5)當電機轉速小于na且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時,目標需求扭矩為0,否則輸出故障限制處理后的目標需求扭矩;
6)對所述輸出的目標需求扭矩進行階梯濾波處理;
7)根據扭矩使能信號控制階梯濾波處理后的目標需求扭矩輸出或者置0,電機控制器接收所述輸出的目標需求扭矩控制電機運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純電動車扭矩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車控制器通過CAN線與換檔機構、加速踏板、制動踏板、電機控制器、電池控制器進行通信交互。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純電動車扭矩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進檔蠕行臨界轉速和倒檔蠕行臨界轉速分別由標定的前進檔蠕行臨界車速和倒檔蠕行臨界車速計算確定,前進檔蠕行臨界車速和倒檔蠕行臨界車速取8Km/h-12Km/h。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純電動車扭矩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前進檔踏板臨界開度和倒檔踏板臨界開度為踏板全開度的5%-30%。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純電動車扭矩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速na為標定量,取700rpm-800rp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9735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