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膠管接頭和套筒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83668.6 | 申請日: | 2013-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722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明(設計)人: | 胡圣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33/22 | 分類號: | F16L33/2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膠管 接頭 套筒 | ||
1.一種膠管接頭,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310、610)和設置在所述套筒中的芯桿(320、620),所述套筒的內壁沿長度方向依次設置多個第一齒形機構(311、611),所述芯桿的外壁沿所述長度方向依次設置多個第二齒形機構(321、621),其中,每個相鄰所述第一齒形機構間的第一間距在扣壓后,減去對應相鄰第二齒形機構間的第二間距,得到的差均小于預設數值,使得在扣壓后,所有所述第一齒形機構與所有所述第二齒形機構均錯位相對,實現所有所述第一齒形機構均至少部分落在芯桿外壁上所有相鄰第二齒形機構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凹槽機構(322、622)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膠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每個相鄰所述第一齒形機構(311、611)間的第一間距在扣壓后,均等于對應相鄰第二齒形機構(321、621)間的第二間距。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膠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10、610)上的所有所述第一間距在扣壓前成等差數列,且越遠離所述膠管接頭的膠管接入端(330)的第一間距越大,所有所述第二間距均相等。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膠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第一齒形機構(311、611)為繞所述套筒(310、610)內壁一圈的獨立環形結構,每個所述第二齒形機構(321、621)為繞所述芯桿(320、620)外壁一圈的獨立環形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膠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10、610)內壁上所有相鄰第一齒形機構(311、611)間的空間形成第一凹槽機構(612),所述第一凹槽機構、第二凹槽機構(322、622)均為螺旋結構,且所述第一、第二凹槽機構中至少一個的旋向與膠管拔脫趨勢方向相反。
6.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膠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齒形機構(311、611)、第二齒形機構(322、622)沿長度方向的截面為三角形或者梯形,且所述三角形最高點陰影落在底邊遠離所述膠管接入端(330)的半邊上,或者所述梯形的最高邊陰影大部分落在底邊遠離所述膠管接入端的半邊上。
7.一種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10、610)用于膠管接頭,所述套筒的內壁沿長度方向依次設置多個第一齒形機構(311、611),其中,每個相鄰所述第一齒形機構間的第一間距在扣壓后,減去膠管接頭的芯桿(320、620)外壁上對應相鄰第二齒形機構(322、622)間的第二間距,得到的差均小于預設數值,使得在扣壓后,所有所述第一齒形機構與所有所述第二齒形機構均錯位相對,實現所有所述第一齒形機構均至少部分落在芯桿外壁上所有相鄰第二齒形機構之間所形成的第二凹槽機構(322、622)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10、610)上的所有所述第一間距在扣壓前成等差數列,且越遠離所述膠管接頭的膠管接入端(330)的第一間距越大。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第一齒形機構(311、611)為繞所述套筒(310、610)內壁一圈的獨立環形結構。
10.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10、610)內壁上所有相鄰第一齒形機構(311、611)間的空間形成第一凹槽機構(612),所述第一凹槽機構為螺旋結構,且所述第一凹槽機構的旋向與膠管拔脫趨勢方向相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83668.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