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確定用戶設備的緩存狀態的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64193.6 | 申請日: | 2013-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702579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12 |
| 發明(設計)人: | 陳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6 | 分類號: | H04L2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龍雙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毛威;張亮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確定 用戶 設備 緩存 狀態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確定UE的緩存狀態的方法及裝置,該方法包括:獲取向UE發送的每個TCP數據包的媒體信息;接收該UE發送的確認報文;根據該確認報文以及該每個TCP數據包的媒體信息,確定該UE接收到的數據能夠連續播放的媒體時間。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用于確定UE的緩存狀態的方法及裝置,通過確定向UE發送的每個TCP數據包的媒體信息,并且根據UE發送的確認報文確定UE接收到的TCP數據包,能夠確定UE接收到的數據能夠連續播放的媒體時間并進一步確定該UE的緩存狀態,從而提高用戶體驗,提升系統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通信領域,并且更具體地,涉及用于確定用戶設備的緩存狀態的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平滑網絡傳輸帶來的影響以及同步發送端和接收端的播放,當前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網絡中的音視頻應用都會在接收端使用緩存,用以平滑網絡抖動對應用的影響。具體地,接收端需要把接收到的數據暫存在緩存中,并且按照解碼的需要為用戶提供音視頻數據。這樣的緩存被稱為抖動緩存(de-jitter buffer),以保證音視頻在通過網絡傳輸后仍能夠連續播放。抖動緩存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緩存帶來的延遲和丟包,緩存過小可能引起過多的丟包,而太大又有可能造成播放延遲過大。
IP語音(Voice over IP,VoIP)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一種基于IP網絡的實時語音通信系統,具有通話成本低廉、占用帶寬小、能提供各種多媒體服務等優點,是當今計算機網絡和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影響VoIP的語音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延時、分組丟失和抖動,其中抖動主要采用接收端的抖動緩沖進行處理。抖動緩沖能夠有效吸收網絡抖動,降低丟包率,其性能直接VoIP語音質量。如果抖動緩沖區設置過大,語音延時會隨之增加;抖動緩沖區設置過小,則無法吸收延時抖動,導致語音數據包丟失率上升。因此,抖動緩沖區的設置必須在延時和丟包率之間取得平衡。
現有的抖動緩存建模算法是針對實時傳輸協議(Real Time Protocol,RTP)或用戶數據報協議(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場景下,通過RTP的到達時間、時間戳和序列號來計算每個接收到的RTP數據包的延遲,并且進一步判斷數據包屬于網絡丟包、主動丟包還是正常的數據包。然而,該抖動緩存建模算法并沒有考慮傳輸控制協議(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TCP)場景,例如,漸進式下載(Progressive Download,PD)或超文本傳輸協議(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上的動態自適應流媒體(Dynamic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DASH),等等。由于TCP場景下的數據傳輸與UDP場景下的數據傳輸的截然不同的特性,現有的針對UDP的抖動緩存建模算法并不能用于確定TCP場景下的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的緩存狀態,因此,如何確定TCP場景下的UE的緩存狀態,尤其是如何確定UE接收到的數據能夠連續播放的媒體時間是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確定UE的緩存狀態的方法及裝置,能夠在TCP場景下確定UE接收到的數據能夠連續播放的媒體時間。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確定UE的緩存狀態的方法,包括:獲取向UE發送的每個傳輸控制協議TCP數據包的媒體信息;接收該UE發送的確認報文;根據該確認報文以及該每個TCP數據包的媒體信息,確定該UE接收到的數據能夠連續播放的媒體時間。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根據該確認報文以及該每個TCP數據包的媒體信息,確定該UE接收到的數據能夠連續播放的媒體時間,包括:根據該確認報文,確定該UE接收到的TCP數據包的序號;根據該UE接收到的TCP數據包的序號以及該每個TCP數據包的媒體信息,確定該UE接收到的數據能夠連續播放的媒體時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6419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