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無線經皮能量傳輸的人工耳蝸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57642.4 | 申請日: | 2013-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105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05 |
| 發明(設計)人: | 周凌宏;繆吉昌;肖中舉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方醫科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F2/18 | 分類號: | A61F2/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趙蕊紅 |
| 地址: | 510515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無線 能量 傳輸 人工 耳蝸 | ||
1.一種基于無線經皮能量傳輸的人工耳蝸,其特征在于:設置有音頻采集模塊、處理器模塊、無線收發模塊、經皮能量傳輸模塊和植入體模塊;
所述音頻采集模塊的輸出端與所述處理器模塊的輸入端連接,所述處理器模塊的輸出端與所述無線收發模塊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無線收發模塊與所述植入體模塊無線通信;
所述經皮能量傳輸模塊設置有電源發送器和為所述植入體模塊供電的電源接收器,所述電源發送器設置于體外,所述電源接收器設置于體內,所述電源發送器與所述電源接收器之間經過皮膚相隔,所述電源發送器與所述電源接收器通過電磁耦合方式使所述電源接收器產生電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無線經皮能量傳輸的人工耳蝸,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發送器設置有功率級單元、能量發送線圈、電源發送控制單元和電源發送反饋單元,所述功率級單元通過直流電源供電,所述功率級單元與所述電源發送控制單元的控制端連接,所述功率級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能量發送線圈連接,所述電源發送反饋單元與所述電源接收器無線通訊,所述電源發送反饋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電源發送控制單元的反饋端連接,所述電源發送控制單元控制所述功率級單元為所述能量發送線圈提供電力。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無線經皮能量傳輸的人工耳蝸,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接收器設置有耦合線圈、整流單元、電壓調節單元和電源接收控制單元;
所述耦合線圈與所述能量發送線圈相耦合,所述耦合線圈與所述整流單元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電壓調節單元的輸入端連接,所述電壓調節單元的輸出端與負載連接;所述電源接收控制單元與所述耦合線圈、所述整流單元及所述電壓調節單元連接;
所述電源接收控制單元發送無線信號至所述電源發送反饋單元,在能量傳輸過程中,所述電源接收控制單元與所述電源發送反饋單元連續通信,控制能量發送情況。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無線經皮能量傳輸的人工耳蝸,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源發送控制單元的芯片型號bq500211;
所述電源接收控制單元的芯片型號bq51013a。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無線經皮能量傳輸的人工耳蝸,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源發送器設置有電阻R9、電阻R10、電阻R11、電阻R12、電阻R13、電阻R14、電阻R15、電阻R16、電阻R17、電阻R18、電阻R19、電阻R20、電阻R21、電阻R22、電阻R23、電阻R24、電阻R25、電容C55、電容C56、電容C57、電容C58、電容C59、電容C60、電容C61、電容C62、電容C63、電容C64、電容C65、電容C66、電容C67、電容C68、場效應管Q1、場效應管Q2、場效應管Q3、場效應管Q4、三極管Q5、芯片U6、芯片U7、二極管D1、二極管D2、比較器AR1和能量發送線圈M1;
芯片U6和芯片U7的型號均為TPS28225D;
電阻R9一端、電阻R10一端、電容C55一端、芯片U6的引腳6、芯片U6的引腳3、芯片U6的引腳7與VIN連接,電阻R10另一端、電容C55另一端及芯片U6的引腳4均接地;
芯片U6的引腳1與電阻R11一端連接,電阻R11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的柵極連接;
芯片U6的引腳2與電容C56一端連接,電容C56另一端與芯片U6的引腳8、場效應管Q1的源極、場效應管Q2的漏極、能量發送線圈M1一端連接;
芯片U6的引腳5與電阻R12一端連接,電阻R12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柵極連接,場效應管Q2的源極接地;
場效應管Q1的漏極、電容C68的一端、場效應管Q3的漏極、電阻R22一端與電阻R24一端連接,電容C68的另一端接地;
電阻R22另一端、電容C67的一端、電阻R23一端與VIN連接,電容C67的另一端接地;
電阻R23另一端、比較器AR1的引腳1與三極管Q5的發射極連接,電阻R24的另一端與比較器AR1的引腳2連接,比較器AR1的引腳4、電容C66的一端與VIN連接,電容C66的另一端、比較器AR1的引腳3均接地;
比較器AR1的引腳5與三極管Q5的基極連接,三極管Q5的集電極與電容C65的一端、電阻R25的一端連接,電容C65的另一端、電阻R25的另一端均接地;
能量發送線圈M1另一端、電容C59一端、電容C60一端、電容C61一端、電容C62一端與電容C63一端連接,電容C59另一端、電容C60另一端、電容C61另一端、電容C62另一端、場效應管Q3的源極、場效應管Q4的漏極、電容C57一端與芯片U7的引腳8連接;
場效應管Q4的柵極與電阻R16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接地,電阻R16另一端與芯片U7的引腳5連接;
芯片U7的引腳6、芯片U7的引腳3、芯片U7的引腳7、電容C58的一端、電阻R13的一端、電阻R14的一端與VIN連接;芯片U7的引腳4、電容C58的另一端、電阻R14的另一端均接地;?
電容C63的另一端與電阻R17的一端連接,電阻R17另一端、電阻R20一端、電阻R18一端、電阻R19一端、電容C64一端、二極管D1正極與二極管D2負極連接,電阻R19另一端、二極管D1負極與VCC連接;
電阻R18另一端、電阻R21一端、電容C64另一端與二極管D2正極均接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方醫科大學,未經南方醫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57642.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