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巷道交叉點的中間巖柱的支護結構和支護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56960.9 | 申請日: | 2013-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1525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05 |
| 發明(設計)人: | 何滿潮;孫曉明;楊曉杰;宮偉力;王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E21D11/00 | 分類號: | E21D11/00 |
| 代理公司: | 隆天國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李昕巍;呂俊清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巷道 交叉點 中間 支護 結構 方法 | ||
1.一種巷道交叉點的中間巖柱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雙控錨固裝置(1)、鋼筋網(2)和槽鋼(4),每一個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具有桿體(10)和兩個托盤(11),所述桿體(10)能夠從所述中間巖柱(100)的第一表面(A1)中穿入,并從所述中間巖柱(100)的第二表面(A2)穿出,使所述桿體(10)的兩端部從所述中間巖柱(100)暴露出,所述鋼筋網(2)包覆在所述中間巖柱(100)的外表面,所述槽鋼(4)抵接于所述鋼筋網(2),并且所述桿體(10)的兩端部從所述鋼筋網(2)和所述槽鋼(4)穿出,所述兩個托盤(11)固定于所述桿體(10)的兩端并緊密抵接于所述槽鋼(4),以固定所述鋼筋網(2)和所述槽鋼(4)。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交叉點的中間巖柱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還包括螺母(12),所述螺母(12)通過所述桿體(10)上的螺紋連接于所述桿體(10),并抵接于所述托盤(11),用于將所述托盤(11)固定在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的兩端。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巷道交叉點的中間巖柱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護結構還包括多根鋼帶梁(3),每一根所述鋼帶梁(3)設置在所述中間巖柱(100)的尖端部并連接于靠近所述尖端部的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的兩端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交叉點的中間巖柱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所述鋼帶梁(3)由鋼筋彎折形成U形,所述鋼帶梁(3)的兩端固定于所連接的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的兩端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巷道交叉點的中間巖柱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為恒阻大變形雙控錨桿和/或恒阻大變形雙控錨索。
6.一種深井巷道交叉點的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初噴混凝土;
步驟(B),在中間巖柱(100)上鉆孔,并將雙控錨固裝置(1)的桿體(10)安裝在所鉆的孔中;
步驟(C),將鋼筋網(2)鋪設在中間巖柱(100)的外表面并包覆所述中間巖柱(100),使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的桿體(10)的兩端部從所述鋼筋網(2)的網格伸出;
步驟(D),將槽鋼(4)設置于一個或多個所述桿體(10)的端部,使所述桿體(10)的端部從所述槽鋼(4)的開孔中穿出;
步驟(E),將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的托盤(11)安裝在所述桿體(10)的兩端,并緊密抵接于所述槽鋼(4)上,以固定所述鋼筋網(2)和所述槽鋼(4);
步驟(F),復噴混凝土。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深井巷道交叉點的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和步驟(D)之間,還包括:
步驟(C1):將由鋼筋彎折形成的鋼帶梁(3)固定在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的桿體(10)的兩端部,并抵接于所述鋼筋網(2)。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深井巷道交叉點的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控錨固裝置(1)為恒阻大變形錨桿和/或恒阻大變形錨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56960.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