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效過濾PM2.5平面口罩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55060.2 | 申請日: | 2013-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374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19 |
| 發明(設計)人: | 陳建民;孫劍峰;朱超;李衛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A41D13/11 | 分類號: | A41D13/11 |
| 代理公司: | 濟南金迪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王緒銀 |
| 地址: | 2501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效 過濾 pm sub 2.5 平面 口罩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效過濾PM2.5平面口罩,屬于保健用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PM2.5是指大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高濃度PM2.5污染影響環境空氣質量和人類身體健康。隨著全國各地開始逐步實施新的空氣質量評價標準,以及近年來我國多個省市出現了大范圍的持久性霧霾天氣,使得“PM2.5”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由于PM2.5顆粒對環境空氣質量和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民眾對口罩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但目前市場上特別針對這種細顆粒物進行防護的口罩并不多,市場上現有的口罩絕大多數是使用無紡布、紗布、塑料網布等制備而成。他們的織孔或網孔都較大,在阻止PM2.5進入呼吸道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3M口罩與“綠盾”口罩的出現,彌補了上述普通口罩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過濾PM2.5。但是,現有市面上銷售的3M口罩與“綠盾”口罩的濾芯均采用兩層無紡布中間內加一層過濾材料,有些還再上加一層活性炭層或PTFE層。現有的濾芯的過濾材料過濾PM2.5效果并不理想,過濾效率低,并且過濾材料以及活性炭層或PTFE層形成的濾芯結構過于復雜,透氣性會大大下降,進而導致在口罩內、表面結成水霧,時間久了會滋生細菌,制作工藝流程會更加繁瑣,導致制造成本大大提高,并且4層濾芯結構與3層濾芯結構對于PM2.5的過濾效率提升并不明顯。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透氣性好,制造成本低的高效過濾PM2.5平面口罩。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高效過濾PM2.5平面口罩,包括用于覆蓋戴用者的口部及鼻部的口罩本體,從所述口罩本體部的兩側伸出一對耳朵勾掛部,一對耳朵勾掛部用于勾掛到戴用者的耳朵上,
所述的口罩本體為三層結構形成層疊狀,由外到內依次為丙綸紡粘無紡布外層、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丙綸紡粘無紡布內層,在口罩戴用時,丙綸紡粘無紡布內層朝向戴用者,所述的丙綸紡粘無紡布外層、丙綸紡粘無紡布內層上均布有透氣小孔,透氣小孔貫穿丙綸紡粘無紡布外層、丙綸紡粘無紡布內層,透氣小孔的孔徑為0.3~0.6mm,所述的丙綸紡粘無紡布外層單位面積重量為22~28g/m2,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單位面積重量為20~60g/m2,丙綸紡粘無紡布內層單位面積重量為18~25g/m2,所述的構成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的纖維的纖度為0.01~0.1旦尼爾。
本發明的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單位面積重量是根據口罩而特定選擇的,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經過長期的實驗測試得到的,本發明通過恰當地選擇各個層單位面積重量,能夠高水平地兼具口罩的透氣性、重量、佩戴舒適及口罩PM2.5過濾效率。特別是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單位面積重量對口罩的透氣性及PM2.5過濾效率至關重要,經過長期實驗發現,當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單位面積重量小于20g/m2時,口罩的PM2.5過濾效率明顯低弱,隨著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單位面積重量逐漸增大,口罩的PM2.5過濾效率逐漸增大,當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單位面積重量達到40g/m2時,隨著單位面積克重的增大,口罩的PM2.5過濾效率相比于克重40g/m2過濾效率基本持平,但隨著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單位面積重量的增大,口罩的透氣性逐漸降低,重量逐漸加重,口罩的負荷也逐漸加重,佩戴舒適感也逐漸變差,本發明的各個層單位面積重量都是基于口罩PM2.5過濾效率、透氣性、重量及佩戴舒適感特定選擇的。
所述的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的制備按現有技術即可,本發明優選方案如下:
超細旦駐極體熔噴纖維非織造布中間層的制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5506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