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信號記憶和通信任務的動態智能手機無線接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52987.0 | 申請日: | 2013-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703253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18 |
| 發明(設計)人: | 焦臻楨;張寶賢;姚鄭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W48/18 | 分類號: | H04W48/18;H04W76/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4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信號 記憶 通信 任務 動態 智能手機 無線 接入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無線網絡協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信號記憶和通信任務的動態智能手機無線接入方法。利用人們日常生活具有很強規律性和重復性的這一特點,利用手機來記錄手機持有人經常活動的區域的手機蜂窩網信號變化規律,并將這一規律與人活動區域尤其是室內大量存在的WiFi接入點(WiFi AP)關聯起來。當手機中有需要訪問網絡的任務時,根據當前手機蜂窩網信號特點判斷是否可以在可容忍時間內等待到有WiFi可用,如果可以,則對通信任務進行規劃,使其等待一段時間以通過WiFi接入互聯網來完成通信任務。通過這種機制,達到節約電池能量和手機資費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無線網絡協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手機信號記憶和通信任務的動態智能手機無線接入方法。該機制主要是借助手機信號變化記錄人日常活動區域的WiFi可用情況,以此為依據來規劃手機中的通信任務,使其盡量利用WiFi代替3G接入網絡,從而達到節約電池能量和手機資費的目的。
背景技術
近年來,無線網絡領域尤其是移動通信技術得到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移動通信技術和智能手機終端的不斷進步,使移動互聯網產業成為IT產業新的增長熱點,使人的二十四小時“在線”成為現實,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昂貴的3G資費和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不足,是當前移動互聯網發展中的重要瓶頸。
目前,無論在國內外市場上,由于3G技術建設、服務成本較高,3G資費均較昂貴。而利用智能手機收發郵件等移動互聯行為往往需要大量數據交互。如何節省資費,是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共同面對的問題。近幾年來,國外出現了一些研究工作,利用WiFi技術來緩解這一矛盾:當前對WiFi的使用日益增多,許多機構或餐飲服務業等場所開始提供免費WiFi,從而為使用WiFi接入互聯網代替移動接入成為一種可能。因而當手機需要傳輸大量數據時,可以首先檢查手機附近有無可用的WiFi接入點(WiFi AP),當存在時,手機自動選擇利用WiFi進行互聯網訪問。如果不存在才使用3G。這樣的做法節省了3G流量,從而節省了資費。然而,由于該種方法需要手機頻繁探測WiFi AP的存在,能量消耗較大。從用戶的角度上講,這種以能量換資費的思路并不適于日常手機的使用。因為,省電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由于目前智能手機普遍采用大尺寸觸屏等耗電量大的硬件,加上手機中操作系統和諸多應用程序的存在,智能手機電池一次充電往往不敷用戶一天的使用。而手機的無線數據傳輸,不論使用3G還是WiFi,都需要耗費大量能量。目前,國內外一些研究人員逐漸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尋找各種方法,降低手機的無線數據傳輸能量開銷。文獻[3]發明了一種利用人的生活規律規劃手機任務的機制(名為Bartendr):由于手機在信號較強時進行數據傳輸比在信號較弱時傳輸耗費更少的能量,并且人每天的生活是規律且高度重復的。因而,Bartendr記錄手機用戶一天生活里經過的地方手機信號的強弱。當手機有數據傳輸任務時,判斷是否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到信號較強的地方再進行數據傳輸。通過規劃手機任務,使每次數據傳輸盡量在信號強的地方進行,從而節省電池能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針對移動通信領域提出的一種基于信號記憶和通信任務的動態智能手機無線接入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利用人們日常生活具有很強規律性和重復性的這一特點,利用手機來記錄手機持有人經常活動的區域的手機蜂窩網信號變化規律,并將這一規律與人活動區域存在的WiFi接入點(WiFi AP)關聯起來。智能手機具備至少常用蜂窩移動通信網無線接入接口和無線WiFi網絡接入接口。當手機中有需要訪問網絡的任務時,根據當前手機蜂窩網信號特點判斷是否可以在可容忍時間內等待到有WiFi可用,如果可以,則對通信任務進行規劃,使其等待一段時間以通過WiFi接入互聯網來完成通信任務。
通過這種機制,可以更為高效地利用當前日益增多的(尤其是在室內大量存在的)WiFi資源,達到節約電池能量和手機資費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未經中國科學院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529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