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閥控導管組件和相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50219.1 | 申請日: | 2013-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4318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6 |
| 發明(設計)人: | K.韋爾;E.L.伯納德 | 申請(專利權)人: | B.布勞恩梅爾松根股份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M25/00 | 分類號: | A61M25/00;A61M39/22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吳超;胡斌 |
| 地址: | 德國梅*** | 國省代碼: | 德國;DE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導管 組件 相關 方法 | ||
本申請涉及閥控導管組件和相關方法。描述了導管組件,其具有帶有導管管的導管轂和帶有針的針轂,針穿過導管管伸出。導管轂具有閥或隔膜以在閥或隔膜關閉時停止或減慢進出導管轂的流體流。閥具有形成在其上的便于通風、打開、關閉、或它們的組合的特征。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2013年3月15日提交的美國臨時申請61/799286的權益,其內容通過參考全部明確地并入本文以用于各種目的。
技術領域
當前系統、設備和方法與輸液設備,尤其與靜脈內(IV)導管有關。具體來說,該系統、設備和方法與可沖洗外周靜脈內導管組件有關,該組件具有能實現通過該導管組件的流體流的選擇性激活的特征。
背景技術
導管通常用于各種輸液治療。例如,導管被用于輸入流體,例如生理鹽溶液、各種藥劑、和腸外營養到病人體內,從病人抽血,或者監視病人的血管系統的各種參數。
導管和/或針通常被聯接到導管適配器以能實現IV管附接到導管。因此,在將導管或針放置入病人的血管內后,導管適配器通過一段IV管聯接到流體源。為了驗證針和/或導管被正確地放置在血管內,臨床醫生通常證明在導管組件的閃回室內有血液的“閃回”。
在證明了導管的正確放置后,臨床醫生此時必須將導管適配器附接到一段IV管,或者繼續手工地閉塞靜脈以阻止向血液的不期望的暴露。將導管適配器聯接到一段IV管的過程要求臨床醫生不便地維持在病人的靜脈上的壓力,同時將導管適配器和IV管聯接。通常的、但不受歡迎的實踐是允許血液臨時地且自由地從導管適配器流出,同時臨床醫生定位并聯接IV管到導管適配器。另一通常的實踐是在將針或導管放置在病人的靜脈之前將導管適配器附接到IV管。雖然這種方法可阻止不期望的向血液的暴露,但是IV線內的正壓也可能阻止期望的閃回。
一些導管組件還利用隔膜致動器和開縫隔膜,其中隔膜致動器被機械地前移以通過隔膜中的狹縫以提供穿過隔膜的流動路徑。但是,一旦被前移通過隔膜,隔膜致動器就卡在隔膜的狹縫內并且不能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流體路徑保持處于開放狀態,并由此能實現穿過隔膜的不受控的流體流。
發明內容
本公開的特征概括地涉及IV導管組件,該組件具有用于阻擋或限制穿過導管的流體流的閥。閥打開器被設置在導管內以打開該閥。可包含用于在成功地靜脈穿刺后覆蓋針尖的針保護器。為了便于使用,本公開還包括閥上的有利于通風、翻板打開、翻板關閉、或它們的組合的特征。
本公開的示例性特征包括導管組件,其包括導管轂,導管轂包括內腔、在近端的開口、附接到導管轂并從遠端延伸的導管管;和具有限定了針軸線的針桿的針,該針軸線從針轂的端部向遠端伸出,所述針通過導管管伸出并且包括針尖。閥的大小和形狀被設置為阻擋流體流,該閥可被定位在導管轂的內腔內并且與內腔接觸,所述閥包括圍繞包括厚度的壁表面的閥周長,限定了至少兩個翻板的至少一個狹縫,和具有孔隙周長的孔隙,所述孔隙周長被相對于閥周長向內定位并且被形成為僅通過壁表面的厚度的一部分。閥打開設備被滑動地設置在導管轂內以致動該閥,閥打開設備包括具有錐形端以推動該閥從而打開閥的狹縫的鼻部分和具有柱塞元件的柱塞端,柱塞元件在鼻部分的近端延伸;所述柱塞元件足夠剛性以將朝向遠端的力傳遞給鼻部分以推動閥從而打開狹縫。
導管組件,其中孔隙具有錐形壁表面。
導管組件,其中孔隙可具有鈍尖端或銳尖端。
導管組件,其中閥還可包括第二孔隙,該第二孔隙形成為在與所述孔隙相對的壁表面上穿過所述厚度的一部分。
導管組件,其中閥還可包括多個加強肋,所述肋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翻板上。
導管組件還可包括針保護設備,其在備用位置與針尖間隔開并且可至少部分地向針尖遠端地相對于針尖移動到保護位置,以防止意外的針刺。
導管組件可還包括多個間隔開的切穿閥周長的通風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B.布勞恩梅爾松根股份公司,未經B.布勞恩梅爾松根股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5021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