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高LCD顯示模塊畫面刷新頻率的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48494.X | 申請日: | 2013-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1778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05 |
| 發明(設計)人: | 鄧昱;丁慧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航華東光電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9G3/36 | 分類號: | G09G3/36 |
| 代理公司: | 安徽匯樸律師事務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蕪***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lcd 顯示 模塊 畫面 刷新 頻率 裝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幀頻轉換控制技術,尤其涉及的是一種提高LCD顯示模塊畫面刷新頻率的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LCD液晶顯示器是Liquid?Crystal?Display的簡稱,LCD的構造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設置TF(薄膜晶體管),上玻璃基板上設置彩色濾光片,他那個過TFT上信號和電壓改變來控制液晶分子的轉動方向,從而達到控制每個像素點偏振光出射與否達到顯示目的。現在LCD已經替代CRT成為主流,價格也已經下降了很多,并已充分普及。
LCD的響應時間是指液晶顯示器對于輸入信號的反應速度,也就是液晶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的反應時間,通常以毫秒(ms)為單位。因為人眼存在“視覺殘留”的現象,高速運動的畫面在人腦中會形成短暫的印象,人能夠接受的畫面顯示速度一般為每秒24張,如果顯示速度低于這一標準,人就會明顯感到畫面的停頓和不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提高LCD顯示模塊畫面刷新頻率的裝置及方法,既能夠滿足不同分辨率液晶屏的要求,又能夠有效地保障畫面不失真,顯示清晰、流暢。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發明包括信號發生器、控制模塊、LCD顯示模塊和外部存儲模塊,所述外部存儲模塊包括三個外部存儲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三個SRAM分別與控制模塊相連,信號發生器和LCD顯示模塊分別與控制模塊相連。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式之一,所述控制器是FPGA或者IP核。
一種提高LCD顯示模塊畫面刷新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控制模塊將輸入信號的時鐘作為寫時鐘,通過對外部存儲模塊寫操作,將接收的畫面依次存入三個SRAM中,每個SRAM每次只存入一幅畫面;
(2)控制模塊產生一個與寫時鐘頻率不同的讀時鐘,對外部存儲模塊進行讀操作,將每幅畫面依次讀出,讀操作時會每隔幾幅畫面將某一幅畫面讀兩遍,或者每隔幾幅畫面將某一幅畫面跳過讀下一幅畫面,從而實現幀頻轉換;
(3)控制模塊通過向三個SRAM發送讀寫信號,在同一時間一個SRAM只進行讀或寫操作,每次讀寫操作時,有一個SRAM處于空閑狀態,通過交替工作保證每一幅畫面的完整。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可以實現任意幀頻的轉換,滿足不同分辨率的要求,同時可以保證畫面的完整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信號發生器1、控制模塊2、LCD顯示模塊3和外部存儲模塊4,所述外部存儲模塊4包括三個外部存儲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5,三個SRAM5分別與控制模塊2相連,信號發生器1和LCD顯示模塊3分別與控制模塊2相連。信號輸入模塊是不同分辨率的信號發生器1,提供LCD顯示模塊3的輸入信號。控制器是FPGA或者IP核,處理輸入信號、控制外部存儲器、提高畫面刷新頻率。
一種提高LCD顯示模塊3畫面刷新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控制模塊2將輸入信號的時鐘作為寫時鐘,通過對外部存儲模塊4寫操作,將接收的畫面依次存入三個SRAM5中,每個SRAM5每次只存入一幅畫面;
(2)控制模塊2產生一個與寫時鐘頻率不同的讀時鐘,對外部存儲模塊4進行讀操作,將每幅畫面依次讀出,讀操作時會每隔幾幅畫面將某一幅畫面讀兩遍,或者每隔幾幅畫面將某一幅畫面跳過讀下一幅畫面,從而實現幀頻轉換;
(3)控制模塊2通過向三個SRAM5發送讀寫信號,在同一時間一個SRAM5只進行讀或寫操作,每次讀寫操作時,有一個SRAM5處于空閑狀態,通過交替工作保證每一幅畫面的完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航華東光電有限公司,未經中航華東光電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4849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