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高大型攪拌槽攪拌性能的方法及攪拌槳葉在審
| 申請號: | 201310640526.1 | 申請日: | 2013-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897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6-10 |
| 發明(設計)人: | 王友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F15/00 | 分類號: | B01F15/00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52100 | 代理人: | 劉楠 |
| 地址: | 550081 貴州***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大型 攪拌 性能 方法 槳葉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大型攪拌槽攪拌性能的方法及攪拌槳葉,屬于攪拌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氧化鋁生產中,機械攪拌的目的是既要滿足料漿充分的混合懸浮又不能破壞鋁酸鈉晶粒,這就對氧化鋁生產中的攪拌槳葉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攪拌過程達到充分湍流狀態,又不希望攪拌過于激烈破壞晶粒。傳統的機械攪拌槳葉只能將整個槽內流場分為內外兩個流場,在旋轉過程中形成內提外壓的流體循環來實現攪拌要求。然而隨著攪拌槽直徑放大,該種攪拌槳葉的攪拌效果卻見一般。按照常規的做法,當攪拌槽直徑放大后,同時也將攪拌槳葉等比例放大。這種傳統的放大方式,內槳攪拌區域的槳葉形成的流體循環形式單一,不能充分湍動內槳中心區域流體,使得中心滯留區和底部沉積區增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大型攪拌槽攪拌性能的方法及攪拌槳葉,使大型攪拌槽內的漿液既可滿足料漿充分的混合懸浮又不破壞鋁酸鈉晶粒。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提高大型攪拌槽攪拌性能的方法,該方法是在翼桿上設置三個角度不同形狀不同的漿葉,將攪拌槽內的流場由內向外分為內壓,中提,外壓的三向流體循環;使攪拌槽內固液懸浮狀態混合的更充分,減小攪拌槽內主軸中心滯留區域和底部沉積區域。
前述方法中,所述主軸轉動時,通過外漿和內漿向下壓迫攪拌槽內的漿液,通過中漿將攪拌槽內的漿液向上翻動,使攪拌槽中心和邊緣的漿液向下,攪拌槽中部的漿液向上翻動形成三向流體循環。
根據前述方法構成的攪拌槳葉,包括主軸,主軸兩側焊接有翼桿;翼桿一端與主軸焊接,翼桿另一端焊接有外漿,翼桿中部焊接有中漿,翼桿靠近主軸處焊接有內漿。
前述攪拌槳葉中,所述翼桿向下傾斜與主軸兩側焊接。
前述攪拌槳葉中,所述外漿、中漿和內漿的迎角不同,外漿和內漿的迎角為正角度;中漿的迎角為負角度。
前述攪拌槳葉中,所述外漿的形狀為U形,所述中漿和內漿的形狀為板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將攪拌漿液的漿葉分為三段,以滿足大型攪拌槽的攪拌需要,對于槳葉的制造加工各方面的精度都很容易保證,運輸也方便很多;其次,通過調整內槳和中槳的安裝角度,將原有的整體內外雙向流體循環分為內壓,中提,外壓的三向流體循環;使得槽體固液懸浮狀態較傳統型更充分,主軸中心滯留區域和底部沉積區域明顯減少。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主軸,2-翼桿,3-外漿,4-中漿,5-內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任何限制。
一種提高大型攪拌槽攪拌性能的方法,如圖1所示。該方法是在翼桿上設置三個角度不同形狀不同的漿葉,將攪拌槽內的流場由內向外分為內壓,中提,外壓的三向流體循環;使攪拌槽內固液懸浮狀態混合的更充分,減小攪拌槽內主軸中心滯留區域和底部沉積區域。主軸轉動時,通過外漿和內漿向下壓迫攪拌槽內的漿液,通過中漿將攪拌槽內的漿液向上翻動,使攪拌槽中心和邊緣的漿液向下,攪拌槽中部的漿液向上翻動形成三向流體循環。
根據前述方法構成的攪拌槳葉,如圖1所示。包括主軸1,主軸1兩側焊接有翼桿2;翼桿2一端與主軸1焊接,翼桿2另一端焊接有外漿3,翼桿2中部焊接有中漿4,翼桿2靠近主軸1處焊接有內漿5。翼桿2向下傾斜與主軸1兩側焊接。外漿3、中漿4和內漿5的迎角不同,外漿3和內漿5的迎角為正角度;中漿4的迎角為負角度。外漿3的形狀為U形,所述中漿4和內漿5的形狀為板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4052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