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折疊式下料升降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17792.2 | 申請日: | 2013-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0301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26 |
| 發明(設計)人: | 詹濤;趙含;王文瑩;郭春鳳;劉金生;張云偉;程松;欒志潔;于冠英;李承山;盧勝奎;馬鳴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有色(沈陽)冶金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5C3/14 | 分類號: | C25C3/14 |
| 代理公司: | 沈陽亞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史旭泰 |
| 地址: | 110141 遼寧省***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折疊式 升降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鋁電解多功能起重機下料升降系統的改進。
背景技術
鋁電解多功能起重機組是大型鋁電解生產的關鍵操作設備,承擔著大型預焙陽極鋁電解生產作業任務。隨著制鋁工業朝著大容量預焙電解槽技術的方向發展,保證預焙陽極電解槽現代化、高效率的穩定安全生產,要求鋁電解多功能起重機具備更加完備的功能。
現有的鋁電解多功能起重機下料升降系統采用的是卷揚機構通過鋼絲繩帶動移動套管在固定內管上升降,大多為一級升降,即一級移動套管在固定內管的導向裝置上運行,由于受到廠房設備空間限制,行程十分有限;并且卷揚機構結構復雜,維護繁瑣,工作過程中容易發生故障,造成嚴重的生產事故。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長行程,結構簡單、安全可靠、維護方便的折疊式下料升降系統。
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明包括第一下料管、第二下料管和第三下料管,第一下料管的上端設置有下料閥,其特征在于:第一下料管下端與第二下料管的一端鉸接,第二下料管的另一端同支架鉸接,支架的上端同連桿的一端鉸接,連桿的另一端同第一下料管鉸接;所述的第三下料管設置于支架下端;所述第一下料管相應于第二下料管設置有第一連管,所述第二下料管相應于第三下料管設置有第二連管;所述第二下料管上鉸接設置有升降機構;當升降機構處于低降工位時,第一連管同第二下料管相對應,第二連管同第三下料管相對應。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一組平行四連桿的折疊結構形式,當升降機構處于高工位向低工位移動時,推動第二下料管繞第一下料管上的鉸點向下旋轉。由于該結構采用連桿式結構,同時連桿繞與第一下料管的鉸點向下轉動,并保持支架及下部的第三下料管垂直方向向下移動,實現下料系統料管下降動作。第一下料管的第一連管與第二下料管對應連通,第二下料管的第二連管與第三下料管對應連通;開啟下料閥,即可實現下料動作。
反之,關閉下料閥,停止下料,升降機構處于低工位向高工位移動時,拉動第二下料管繞與第一下料管的鉸點向上旋轉。同時,料桿繞與第一下料管的鉸點向上轉動,并保持支架及下部的第三下料管垂直方向向上移動,實現下料系統料管上升動作。第一下料管的第一連管與第二下料管分離,第二下料管的第二連管與第三下料管分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升降機構處于低工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升降機構處于高工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側視展開圖。
圖4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5是圖3的B-B剖視圖。
附圖中1第三下料管、2為連接法蘭、3為架管、4為支架、5為第二弧形密封槽、6為第二連管、7為連接柱、8為緩沖件、9為第二下料管、10為第一連管、11為第一弧形密封槽、12為連桿、13為第一下料管、14為下料閥、15為升降機構、16為第一濾刷、17為第二濾刷。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包括第一下料管13、第二下料管9和第三下料管1,第一下料管13的上端設置有下料閥14,其特征在于:第一下料管13下端與第二下料管9的一端鉸接,第二下料管9的另一端同支架4鉸接,支架4的上端同連桿12的一端鉸接,連桿12的另一端同第一下料管13鉸接;所述的第三下料管1設置于支架4下端;所述第一下料管13相應于第二下料管9設置有第一連管10,所述第二下料管9相應于第三下料管1設置有第二連管6;所述第二下料管9上鉸接設置有升降機構15;當升降機構15處于低降工位時,第一連管10同第二下料管9相對應,第二連管6同第三下料管1相對應。
所述的支架4包括架體,架體下方設置有架管3,架管3通過連接法蘭2同第三下料管1相連;架體的兩側設置有同連桿12鉸接的連接柱7。通過架管3的連接法蘭2,還可安裝其它形式的升降裝置,再與第三下料管1相連;實現進一步增大下料管升降行程功能或其它功能(如:下料管旋轉等)。
所述第二下料管9的一端相應于第一連管10設置有第一弧形密封槽11,第二下料管9通過第一弧形密封槽11同第一下料管13鉸接;所述支架4上相應于第二連管6設置有第二弧形密封槽5;所述架管3設置于第二弧形密封槽5的底部。
所述第一連管10的端部相應于第一弧形密封槽11設置有第一濾刷16;所述第二連管6的端部相應于第二弧形密封槽5設置有第二濾刷17。當升降機構15位于高工位時,第一弧形密封槽11可將第一連管10始終封閉,第二弧形密封槽5可將第二連管6始終封閉,密封效果好;降低了粉塵污染,改善工人工作環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有色(沈陽)冶金機械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有色(沈陽)冶金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1779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