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降解對二甲苯的菌株及其培養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09086.3 | 申請日: | 2013-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569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3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偉;王向前;王俏麗;徐百龍;李素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B01D53/84;B01D53/72;C12R1/01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紅娟 |
| 地址: | 310027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降解 二甲苯 菌株 及其 培養 方法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微生物菌株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降解對二甲苯的菌株及其培養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當前,精細化工行業產生的大氣量低濃度的有機廢氣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及潛在健康問題正日益受到關注。精細化工行業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因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毒性大,具有污染面廣、氣量大、濃度低等特點,同時污染所引發的問題復雜,已被視為繼粉塵以后的第二大類量大面廣的大氣污染物。根據行業內的推算,目前全國總的工業VOCs年排放量應該在2000萬噸以上,達到甚至超過了全國NOx的排放水平,而且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根據美國環保總局(EPA)的2008年統計數據,美國的VOCs年排放水平已超過1378萬噸。工業排放的VOCs大多具有一定的環境毒性,如:有毒、有惡臭、產生光化學煙霧,破壞臭氧層、引發溫室效應及酸雨等;部分甚至有“三致”作用,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二甲苯(Xylene)作為一種常用的精細化工原料及有機溶劑,主要來自于石油化工行業的石油提煉過程;其中,約45%的混合二甲苯用于對二甲苯(P-xylene)的生產,其他用途還包括作為有機溶劑使用(5.2%)、生產鄰二甲苯(7.7%)、生產間二甲苯(2.0%)及混合汽油(39%)等。對二甲苯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產精對苯二甲酸(PTA)或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PTA或DMT再和乙二醇反應生成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即聚酯,進一步加工紡絲生產滌綸纖維,輪胎工業用聚酯簾布以及聚酯瓶、聚酯膜、塑料合金及其它工業元件等;除此之外,對二甲苯在醫藥化工行業也有用途。對二甲苯作為一種常見的揮發性有機物(飽和蒸汽壓8.84mmHg,25℃),對二甲苯具有較高的毒性和潛在致癌、致突變作用,同時也是美國EPA《清潔空氣修正案(1990)》中規定的189種優先控制的有毒空氣污染物之一。近年來,因對二甲苯項目產生的環境問題而引發群體性事件在我國也時有發生。在對二甲苯的生產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含對二甲苯有機廢氣,會對周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含對二甲苯有機廢氣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迫在眉睫。
生物法由于具有處理效果好、投資及運行費用低、反應條件溫和(常溫,常壓)、無二次污染、易于管理操作等優點,尤其在處理大流量、低濃度的有機廢氣時更顯其經濟性和優越性,因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當前在我國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工業應用。針對特定揮發性有機物(如苯系物、氯代烴及惡臭類)的高效微生物菌株的選育對于有機廢氣生物處理裝置的處理效果及長期穩定運行至關重要;而專門針對對二甲苯降解菌株的篩選分離在當前國內有機廢氣治理領域仍屬于起步階段。
當前國內外研究中,針對含對二甲苯有機廢氣進行高效降解菌株分離鑒定的報道并不多見。2010年,Amelia-Elena?Rotaru(FEMS?Microbiology?Ecology,2010,71:460-468)等從自來水厭氧環境的脫氮菌群中分離出可同時利用對二甲苯作為唯一碳源和電子供體的微生物菌群;2012年,武漢科技大學魏鑫(化工環保,2012,6:498-501)等從某石化廢水活性污泥中分離出一株可利用對二甲苯作為唯一碳源的假單胞菌,用于石化廢水和焦化廢水的治理;然而,以上研究并未對相關菌株的培養條件、分離純化方法進行優化分析,同時也未涉及含對二甲苯有機廢氣的處理。
因此,篩選分離并利用定向馴化方法獲得可降解對二甲苯的高效降解菌株,并分析其降解特性,從而為利用生物處理技術進行精細化工行業含對二甲苯有機廢氣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礎數據,具有一定工業應用前景。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降解對二甲苯的菌株,該菌株可有效降解對二甲苯。
一種用于降解對二甲苯的菌株,命名為潘朵拉菌(Pandoraea?sp.)WL1,保藏號為CGMCC?NO.7897。
該菌株的具體保藏如下:
名稱:潘朵拉菌(Pandoraea?sp.)WL1;
保藏單位: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簡稱CGMCC;
保藏單位的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保藏日期:2013年07月08日;
保藏編號:CGMCC?NO.789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0908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羊肉春卷及其加工方法
- 下一篇:黑土豆獼猴桃復合營養果醬、果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