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交換標識的跨域增量數據交換模型及交換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310598577.2 | 申請日: | 2013-1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957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19 |
| 發明(設計)人: | 曾淑娟;孟憲哲;陳志浩;王曉程;王斌;毛俐旻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 |
| 主分類號: | H04L29/06 | 分類號: | H04L29/06;H04L12/7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劉萍 |
| 地址: | 100854 北京市海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交換 標識 增量 數據 模型 方法 | ||
1.基于交換標識的跨域增量數據交換模型,其特征在于:
該數據交換模型分為三層:數據層、交換層和數據傳輸層;交換層包括交換標識模塊和交換策略生成模塊;數據層包括日志解析模塊、SQL語句重構模塊、XSD標準模板、XML文檔導入導出模塊和數據校驗模塊;數據傳輸層包括加解密模塊、數據封裝模塊、信道建立模塊和數據交換模塊;
交換標識用于存儲跨域數據交換的交換狀態,每個域與其他域都存在一組交換標識,由交換標識模塊來統一進行存儲和更新,包含三部分內容:分別是上傳數據標識、下載數據標識、當前數據標識;
當兩個域進行數據交換時,稱主動發起請求連接的域為請求域,稱被動響應連接請求的域為響應域;下載數據標識保存了請求域從響應域下載的交換數據的末尾數據標識;上傳數據標識保存了請求域向響應域上傳的交換數據的末尾數據標識;當前數據標識為本域最后一條數據的數據標識;下載數據標識和上傳數據標識在域進行數據交換成功后進行更新,本域有任何數據更新時,當前數據標識都要更新,其始終指向本域最后一條數據;
所有的數據在刪除、或修改時都并非進行物理上的刪除或修改,而是進行邏輯上的刪除或修改;即當修改或刪除一條數據時,要在末尾數據后新增一條數據,所有的數據標識遞增排列;
如果增加一條數據時的話就是直接增加一條數據,并同時增加交換標識的數值;
數據層中的日志解析模塊解析日志中的SQL語句,獲得對數據庫操作的DML語句,包括Insert、Update、Delete操作,查明數據庫的邏輯更改情況;進而讓目標數據庫執行同樣的語句實現數據同步的;
SQL重構模塊根據源端數據庫、目標端數據庫的表信息和字段信息提供源端/目標端對應表和字段的映射,用于在分析日志時重構等價的SQL語句;
XSD標準模板用于導出數據的統一格式化;數據校驗模塊利用數據模式文件,即XSD標準模板來驗證傳入XML文檔數據的有效性,待轉換的XML文檔必須符合XSD的規范才能夠進行轉換;
交換策略模塊用于根據XML規范生成交換策略文檔并進行存儲,在數據交換前由交換策略模塊生成數據過濾器,增量數據經過這些過濾器的過濾后才可以進行后續操作;
數據傳輸層包括加解密模塊、數據封裝模塊、信道建立模塊和數據交換模塊,用于對導出的XML文檔進行加解密、數據的SOAP封裝、跨域數據的安全可靠傳輸和調用接口進行數據交換。
2.應用權利要求1所述模型進行基于交換標識的跨域增量數據交換方法,
其特征在于:
該模型采用“客戶端/服務器”模式的架構,當域A主動向域B請求連接進行數據交換時,域A的信息系統充當客戶端的角色,而域B向域A請求連接進行數據交換時,域A的信息系統充當服務器的角色,每個域的信息系統都可調用客戶端和服務器兩套接口;
當兩個域的進行交換過程時,假設請求域為域A,響應域為域B,數據交換包含兩種流程:第一種為數據下載更新流程,第二種為數據上傳流程;
數據下載更新流程:首先域A向域B發出下載請求,并發送本域的相關信息,域B接收到請求后,根據收到的域A的相關信息響應請求,并將域B的當前數據標識返回給域A,域A接收到域B的當前數據標識后,與本域的下載數據標識相比較;若不等,則說明有新的數據要下載更新,則域A發出下載數據的請求并發送數據下載標識給域B;域B根據請求定位增量數據,分析并按照目標表結構重構目標端需要運行的SQL語句,生成增量下載數據,返回給域A,域A下載增量數據后,更新下載數據標識,下載過程完成;
數據上傳流程:域A向域B發出上傳請求,并發送本域的相關信息,域B響應,并將域B的上傳數據標識返回給域A,域A比較本域的當前數據標識和域B的上傳數據標識;若不等,則說明有新的數據要上傳,域A定位增量數據,分析并按照目標表結構重構目標端需要運行的SQL語句,生成上傳數據并上傳,域B接收上傳數據,成功后更新域B的上傳數據標識,上傳過程完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未經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98577.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