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310574045.5 | 申請日: | 2013-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638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12 |
| 發明(設計)人: | 吳泉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仙桃市泉明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3/00 | 分類號: | A01K6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3300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產 養殖 自動 捕魚 系統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養殖漁業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近些年,我國淡水養殖漁業迅速發展,養殖漁場規模越來越大,大量漁塘養殖魚、蝦、螃蟹等多種水產品,產量越來越高,特別是養殖魚產量較高時,捕魚工作量特別大,傳統的捕魚方式都是人工拉網、撒網,然后把魚慢慢拖出水面,再上到魚車里面,這樣的拖搬運方式,存在人工勞動強度大,工作量非常繁重,效率低下的問題,且魚的捕獲量與漁民技術有關,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捕現象,也有用捕魚裝置、自動捕魚器進行捕魚,捕魚完成采用將魚拖出水面,再上到魚車里面,也同樣存在人工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下的問題,因此,是養殖漁業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集養殖魚、捕魚、分魚、運魚于一體的自動捕魚系統及方法,改變傳統捕魚方式與器具,大大減少了人工捕魚勞動強度,減輕人工搬運捕魚的工作強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效益。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魚池邊為砼路,砼路邊設有過魚溝,砼路下方魚池底部設有出魚溝,出魚溝與過魚溝連接,所述魚池底部設置為向出魚溝方向傾斜坡度,且出魚溝口設有自動閘門;
所述過魚溝與蓄魚池連接,過魚溝底部設置為向蓄魚池傾斜坡度,蓄魚池分別接入分魚池;
所述分魚池邊設置自動上魚裝置;
所述過魚溝、蓄魚池內分別設有增氧管;
所述自動上魚裝置為機架側端設置有上漁軌道,上漁軌道斜置于分魚池底部,上漁車設置在上漁軌道上,所述上漁車底部設有上漁車輪,上漁車輪分別卡在上漁軌道上下滑行,上漁車上連接有拉繩,拉繩繞過機架上設有的滑輪,并繞在設置在機架下端的卷揚機內。
所述魚池1至少為二個以上,每個魚池設有出魚溝,并分別與過魚溝連接,過魚溝與蓄魚池連接。
一種水產養殖自動捕魚方法,其步驟如下:
1)魚養殖:魚放置在底部設置為向出魚溝方向傾斜坡度的魚池中養殖;
2)出魚:魚養殖到成熟期,打開每個魚池底部自動閘門,魚和水從出魚溝自動流出,清理魚池;
3)蓄魚:從出魚溝自動流出的魚順沿過魚溝流至蓄魚池,蓄魚池內的魚經過分類分別進入分魚池;
4)上魚:分魚池邊設置有自動上魚裝置,上魚車將分魚池中的魚提升至分魚池邊輸送車,將魚運送出。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還具有以下的主要優點:
1、由于本發明采用了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在魚養殖階段,將魚池做成傾斜坡度并設置有自動閘門,待魚養殖長大,可以自動控制出魚時間,打開閘門自動沿出魚溝流出,便于清理魚池塘,省略了撒網捕魚或捕魚器具捕魚,大大降低人工勞動強度,避免了漏捕問題。
2、由于本發明采用了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通過設置出魚溝、過魚溝、蓄魚池,完成了自動捕魚、分魚過程,簡化了大量的捕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3、由于本發明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采用了自動上魚裝置,裝置的機架上斜置有上漁軌道,通過上漁車設置在上漁軌道上,并沿上漁軌道上下滑行,將分魚池拖出,提至魚池邊上的輸送車,減少了搬運人工勞動強度。
4、由于本發明采用水產養殖自動捕魚方法,通過改良魚池,充分利用砼路空地,通過設置出魚溝、過魚溝槽,完成蓄魚,完成自動捕魚過程,簡化水產養殖收獲工作程序,通過自動上魚裝置輸送運走魚,有效提高水產養殖過程機械化程度,提高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種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魚池及過魚溝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一種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蓄魚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一種水產養殖自動捕魚系統自動上魚結構示意圖。
魚池1、自動閘門2、出魚溝3、砼路4、過魚溝5、增氧管6、蓄魚池7、分魚池8、自動上魚裝置9、機架10、上漁軌道11、上漁車12、上漁車輪13、拉繩14、、滑輪15、卷揚機16。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仙桃市泉明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仙桃市泉明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7404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