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構造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564810.5 | 申請日: | 2013-1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904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19 |
| 發明(設計)人: | 趙建忠;王干;趙志明;周慧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工業園區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16 | 分類號: | E02D29/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5126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礎 板后澆 混凝土 構造 |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構造,屬于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和建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后澆帶是在建筑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和不均勻沉降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如圖1所示,基礎底板2上留設的臨時施工縫后澆砼1中加膨脹劑,并且與基礎底板2之間設置水平的鋼板止水帶3,基礎底板2和其下部的現澆加強層4之間設置防水層5。在基礎板中設置沉降后澆帶既可以釋放大部分的不利影響,又可以滿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現在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工程中。沉降后澆帶雖然能夠比較好的解決不均勻沉降和混凝土收縮的問題,但是后澆帶的設計和施工工藝會影響后澆帶澆注的質量,甚至影響結構的使用功能等,且國內外規范對后澆帶的相關規定不統一,沒有詳細、完整的條款指導設計和施工。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構造,可減少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投入。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構造,其特征是,在基礎板后澆帶下部設置一凹槽。
通過設置的凹槽使基礎底板和現澆加強層之間形成一預留的空間。
在后澆帶澆注之前,由所述的凹槽容納通過高壓水槍沖進其中的雜物,如垃圾等。
本發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
(1)減小結構不均勻沉降和混凝土收縮等有害影響;
(2)不需用傳統方法清理建筑垃圾和人為垃圾;
(3)有利于后澆帶施工質量的保證;
(4)較少了垃圾清掃過程中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投入,有效控制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例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明的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構造如圖2所示,澆注基礎底板1前,在留設的臨時施工縫下部位置設置附加防水卷材層7,在附加防水卷材層7上現澆C30混凝土加強層4。設置一防水層5后,在防水層5上澆筑基礎底板2,基礎底板2上留設的臨時施工縫中澆注后澆砼1,后澆砼1與基礎底板2之間設置水平的鋼板止水帶3。在基礎板后澆帶下部預留凹槽6,即基礎板后澆混凝土帶后與現澆加強層4之間存在一預留空間,這種設計構造不僅充分發揮了后澆帶減小不均勻沉降和收縮等有害影響的作用,而且在后澆帶澆注之前不需用傳統方法清理建筑垃圾和人為垃圾,只需用高壓水槍將垃圾沖到下部凹槽6內即可,保證了后澆帶的施工質量,進而有利于整個建筑物施工質量的控制。
后澆帶澆注過程如下:
首先鋪設模板,留設凹槽,綁扎鋼筋并定位,最后澆筑基礎底板和現澆加強層的混凝土。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工業園區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工業園區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648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字符識別方法、字符識別裝置及金融設備
- 下一篇:智能看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