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539646.2 | 申請日: | 2013-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059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5-13 |
| 發明(設計)人: | 干耀愷;戴尅戎;李青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B17/00 | 分類號: | A61B17/00;A61M29/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倪繼祖 |
| 地址: | 200011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同時 提供 生物 附加 效應 皮膚 擴張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皮膚擴張器通常由硅膠材料制成的擴張囊、注水管以及注水壺組成,注水管連接擴張囊和注水壺。擴張囊是可以數倍膨脹的密閉彈性囊,使用時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將擴張囊植入皮下組織,注水壺和部分注水管留于體表外的注水壺外置法,二是將注水壺和注水管一同埋植于皮下組織的注水壺內置法。通過注水壺定期注水經注水管到達皮下擴張囊,擴張囊逐漸膨脹使皮膚得以擴張,從而形成擴張皮瓣來修復體表組織缺損,全過程需要3至6個月。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皮膚擴張器在治療過程中可(文獻報道20%-40%)發生一些并發癥,如術后埋植擴張器部位擴張后出現局部皮膚菲薄、壞死,有時甚至會發生埋植部位皮膚破裂的情況,導致治療失敗,使得患者和醫務工作人員付出極大代價。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了一種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的一種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包括皮膚擴張器本體,所述皮膚擴張器本體包括擴張囊、注水管和注水口,所述注水管分別連接擴張囊和注水口,所述皮膚擴張器還包括設于所述擴張囊上表壁上、由縱橫交錯呈網狀結構且相互連通的縱向管和橫向管組成的管網,與該管網連通的導引管,以及分布于所述擴張囊上表壁上且位于所述縱向管和橫向管形成的網格內的若干毛刺,所述縱向管和橫向管上均設有若干連通其內腔與外界的小孔。
上述的一種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其中,所述縱向管埋設于所述擴張囊的上表壁內且其最頂端與所述上表壁齊平,所述橫向管部分埋設于所述擴張囊的上表壁內。
上述的一種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其中,所述橫向管橫截面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部分露出于所述擴張囊的上表壁。
上述的一種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其中,位于所述縱向管和橫向管形成的單個網格內的毛刺呈梅花狀分布或柵欄狀分布,所述毛刺的最頂端低于所述橫向管的最頂端。
本發明在擴張囊的上表壁增設縱橫交錯呈網狀結構且相互連通的縱向管和橫向管,并在管道表面開設小孔,而這些管道又與一導引管(置于體外,用于生物制劑的輸注)相連,由此,在使用皮膚擴張器治療的過程中,可通過導引管輸注灌溉如富含干細胞的細胞懸液或細胞生長因子,繼而通過縱向管和橫向管上的小孔擴散,到擴張皮膚內表面等治療部位,同時在生物治療時,又可以通過擠壓推動皮膚與擴張器表面進行摩擦,通過擴張器表面的毛刺,將皮膚內表面打毛,形成一個微小的創面,從而通過生物制劑作用,大大促進加速皮膚細胞的生長,提高了治療效果,預防并發癥。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沿圖1中A-A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和圖2,本發明可同時提供生物附加效應的皮膚擴張器,包括皮膚擴張器本體,皮膚擴張器本體包括擴張囊11、注水管12和注水口13,注水管12分別連接擴張囊11和注水口13,本發明皮膚擴張器還包括設于擴張囊11上表壁111(該上表壁111面對待擴張的皮膚)上、由縱橫交錯呈網狀結構且相互連通的縱向管22和橫向管21組成的管網,與該管網連通的導引管24,以及分布于擴張囊11上表壁111上且位于縱向管22和橫向管21形成的網格內的若干毛刺25,導引管24的一端與位于末端的縱向管22連通、另一端設有注射口241,縱向管22和橫向管21上均設有若干連通其內腔與外界的小孔23,小孔23的直徑為1-2mm,小于管腔(縱向管22和橫向管21)的直徑。
縱向管22埋設于擴張囊11的上表壁111內且其最頂端與上表壁111齊平,橫向管21橫截面三分之二的部分埋設于擴張囊11的上表壁111內,而三分之一部分露出于擴張囊11的上表壁111。
位于縱向管22和橫向管21形成的單個網格內的毛刺25呈梅花狀分布或柵欄狀分布(圖中未畫出),毛刺25的最頂端低于橫向管21的最頂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未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3964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