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B位Mn和Cu共摻雜高剩余極化強度的BiFeO3 薄膜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539466.4 | 申請日: | 2013-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131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05 |
| 發明(設計)人: | 談國強;董國華;羅洋洋 | 申請(專利權)人: | 陜西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1G49/00 | 分類號: | C01G49/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陸萬壽 |
| 地址: | 710021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mn cu 摻雜 剩余 極化 強度 bifeo sub 薄膜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功能材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B位Mn和Cu共摻雜高剩余極化強度的BiFeO3薄膜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BiFeO3是少數在室溫下同時具有鐵電和鐵磁性能的單相多鐵材料之一,具有扭曲的鈣鈦礦結構,同時具有鐵電性(居里溫度為830℃)和反鐵磁性(尼爾溫度為370℃)。隨著人們對電子器件的小型化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這種同時具有多種功能的單相材料的研究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BiFeO3成為可廣泛應用于在新型存儲器件、自旋電子器件、微電子學、光電子學、集成光學和微電子機械系統等領域的重要功能材料。
然而目前限制BiFeO3薄膜應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低電阻率,無法在室溫下測量其鐵電性質。一方面,傳統的慢速退火工藝制備BiFeO3時,氧空位在高溫退火下達到動態平衡,當退火過程結束,部分氧空位滯留其中,形成氧空位的聚集,引起氧劑量的偏移,這種偏移使得鐵價態發生波動(Fe3+轉化為Fe2+)。鐵價態的波動導致大的漏導,從而使BiFeO3漏電流較大,由于大的漏導使其鐵電性無法正確測量而獲得飽和極化。另一方面,BiFeO3本身具有的低介電常數和低電阻率等性質致使很難觀測到電滯回線。這些特點都大大地限制了其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B位Mn和Cu共摻雜高剩余極化強度的BiFeO3薄膜及其制備方法,該方法設備要求簡單,實驗條件容易達到,制備的薄膜均勻性較好,摻雜量容易控制,制得的Mn和Cu共摻雜的BiFeO3薄膜的具有良好的鐵電性能。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制備B位Mn和Cu共摻雜高剩余極化強度的BiFeO3薄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硝酸鉍、硝酸鐵、醋酸錳和硝酸銅按1.05:[(0.92~0.98)-x]:(0.02~0.08):x的摩爾比溶于乙二醇甲醚和醋酸酐的混合液中攪拌均勻,得到BiFeO3前驅液;其中,BiFeO3前驅液中總的金屬離子濃度為0.1~0.5mol/L,x=0.01~0.03;
2)將BiFeO3前驅液旋涂在FTO/glass基片上制備濕膜,將濕膜于180~260℃烘烤得干膜,然后在550℃快速退火10~15min,即得晶態BiFeO3薄膜;
3)待晶態BiFeO3薄膜冷卻后重復步驟2)使晶態BiFeO3薄膜達到所需厚度,即得B位Mn和Cu共摻雜高剩余極化強度的BiFeO3薄膜。
所述的步驟1)混合液中乙二醇甲醚和醋酸酐的體積比為(1:1)~(4:1)。
所述的步驟1)中硝酸鉍、硝酸鐵、醋酸錳和硝酸銅的摩爾比為1.05:(0.96-x):0.04:x。
所述的步驟2)中將BiFeO3前驅液旋涂在FTO/glass基片上前,BiFeO3前驅液靜置24~32h。
所述的步驟2)中濕膜的烘烤時間為5~10min。
一種采用所述方法制備的Mn和Cu共摻雜高剩余極化強度的BiFeO3薄膜的化學組分為BiFe0.96-xMn0.04CuxO3,x=0.01~0.03;具有扭曲鈣鈦礦結構,為菱方結構,R3c和R3m空間群共存狀態,剩余極化值Pr>120μC/cm2,矯頑場強在350kV/cm以下。
x=0.02,該B位Mn和Cu共摻雜高剩余極化強度的BiFeO3的薄膜晶粒尺寸在120~200n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陜西科技大學,未經陜西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3946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