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鐵路車輛用開鉤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536958.8 | 申請日: | 2013-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5257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05 |
| 發明(設計)人: | 盧瑜挺;李景元;李丹;楊文達;郭玉芳;高志雄;劉齊泰;閆中懷 | 申請(專利權)人: | 包頭北方創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1G1/30 | 分類號: | B61G1/30 |
| 代理公司: | 包頭市專利事務所 15101 | 代理人: | 張少華 |
| 地址: | 014030 內蒙古自治區*** | 國省代碼: | 內蒙古;1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鐵路車輛 用開鉤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鐵路車輛車鉤緩沖裝置,具體涉及一種鐵路車輛用開鉤裝置,屬于鐵路車輛車鉤緩沖裝置領域。
背景技術
車鉤緩沖裝置是鐵路車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實現機車和車輛或車輛和車輛之間的連掛、編組成列車,并傳遞和緩和列車車輛間在運行或調車編組作業時所產生的牽引和沖擊力。簡言之,車鉤緩沖裝置的三大功能是連掛、牽引和緩沖。車鉤緩沖裝置主要由車鉤、緩沖器、開鉤裝置及鉤尾框等零部件組成。車鉤按照連接方式分為自動車鉤和非自動車鉤,在自動車鉤中應用最廣泛的類型是鉤舌式自動車鉤。符合中國標準的自動車鉤、符合AAR標準的自動車鉤以及符合日本標準的自動車鉤都為鉤舌式自動車鉤。
鉤舌式自動車鉤的工作循環主要分為閉鎖、開鎖和全開狀態。車輛連掛后,兩個車鉤必須處于閉鎖位置,兩連掛的車輛要分開時,必須有一個車鉤處于開鎖位置,兩車輛連掛之前,必須有一個車鉤處于全開位置,從而達到自動連掛。開鉤裝置的主要作用就是當兩連掛的車輛要分開時,通過開鉤裝置使一個車鉤由閉鎖位置開啟,到達開鎖位置,實現連掛車輛的分開。
目前,鉤舌式自動車鉤的開鉤方式主要分為上作用式和下作用式兩種,均為通過提升鉤鎖來實現開鉤。上作用式主要由設在鉤頭上部的提升鏈條、車鉤提桿及車鉤提桿座組成的提升機構開鉤。下作用式主要由鉤頭下部車鉤提桿的推頂動作來開鉤。多年運用情況顯示,既有的上作用式和下作用式開鉤方式均存在鉤提桿自由擺動而產生開鉤動作,造成列車分離的現象,影響行車安全,現在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裝防跳插銷來防止開鉤,這也使得開鉤操作變得比較復雜,且防跳插銷安裝在車鉤下部,不利于現場操作,嚴重影響作業效率,給鐵路作業帶來很大的不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鉤舌式下作用自動車鉤,提供一種可應用于鐵路車輛車鉤緩沖裝置中、實現作用力的傳遞、使開鉤操作更加省力、易于操作,同時在操作端設有鎖緊定位裝置,防止車輛振動引起自動開鉤,保證車鉤連掛的可靠性和列車運行的安全性的鐵路車輛用開鉤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是用以下方式實現的:
本發明由傳動機構和鎖緊定位機構組成,其特征是:傳動機構包括傳動杠桿、拉桿,傳動杠桿為尾端連接有呈倒“V”形的彎鉤的“J”形,傳動杠桿的前段為直段,直段的端部開有第一圓形通孔,直段連接一段圓弧過渡段,圓弧過渡段的截面面積由小到大呈梯形逐步過渡,其大端與倒“V”形的彎鉤連接,在圓弧過渡段的與直段銜接的位置開有第二圓形通孔;拉桿為圓形桿,其一端與傳動杠桿的前端鉸接,另一端設有操作手柄,在操作手柄前部的拉桿上有一段壓扁段;鎖緊定位機構由鎖緊片和定位銷組成,鎖緊片是由彈簧鋼板條對折成一端為環形、另一端為鋼板貼合在一起的閉合段構成的環套結構,在閉合段上開有定位孔,定位銷與定位孔配合;鎖緊片的環形端套裝在拉桿的壓扁段上。
本發明的優點是:具有傳動和鎖緊定位功能,整體結構簡單,性能可靠,開鉤時,只需在車輛端部將定位銷拔出,握緊拉桿操作手柄向外拉出即可實現開鉤,較之前通過旋轉車鉤提桿實現開鉤的操作更加便捷;傳動杠桿一端重量大,使得車鉤閉鎖更可靠,且利于開鉤時杠桿的偏動和作用力的傳遞,使開鉤操作更加省力。在拉桿操作端設有鎖緊定位機構,將拉桿固定,限制其左右竄動,有效防止了由于車輛振動而引起的自動開鉤問題,同時不再需要安裝防跳插銷,作業人員無需再去車鉤下方摘解防跳插銷,極大的提高了作業效率、安全系數,降低了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傳動杠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左視圖;
圖5是拉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俯視圖;
圖7是鎖緊定位機構的主視圖;
圖8是圖7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包頭北方創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包頭北方創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36958.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