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Boyd控制環的檢測數據融合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533911.6 | 申請日: | 2013-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5983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5-06 |
| 發明(設計)人: | 韓基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智友軟件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1/00 | 分類號: | G06F11/00 |
| 代理公司: | 無 | 代理人: | 無 |
| 地址: | 116000 遼寧省大連***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boyd 控制 檢測 數據 融合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Boyd控制環的檢測數據融合方法。
背景技術
檢測是用指定的方法檢驗測試某種物體(氣體、液體、固體)指定的技術性能指標。隨著檢測方法的不斷改進,使得最終獲取的結果非常精準,采用的檢測方法也越來越細致,繁多。因而實驗室往往因為檢測數據過多,需要大量的人力用于各項數據的監控和統計,更關鍵的是在做系統檢測的時候需要對檢測過程進行風險的評估。期間相應數據只能在最終數據綜合比對分析時才知道此次檢測是否成功,同時需要剔除大量的無用數據,另外,也只有在最后才能驗證之前檢驗風險的評估是否準確。如果之前評估有誤,則此次檢測過程全都作廢,還有可能產生事故。
信息融合是把多個渠道、多方位采集的不完整信息加以綜合,消除多源信息間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的信息,并對其加以互補,降低其不確定性統環境相對完整的一致性描述的過程.信息融合可以提高智能系統的決策、規劃、反應的快速性和正策風險,是一個涉及到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和自動化科學的交叉學科,是目前信息社會所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多源信息融合技術的產生提高了智能系統決策的準確性,降低了決策風險。
Boyd控制環OODA環,即觀測、定向、決策、執行環,它首先應用于軍事指揮處理,已經大量應用于信息融合。可以看出,Boyd控制回路使得問題的反饋迭代特性顯得十分明顯。為檢測過程實施跟蹤檢測過程的合理性提供了技術支持。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以上問題的提出,而研制基于Boyd控制環的檢測數據融合方法。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基于Boyd控制環的檢測數據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各檢測點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將檢測數據傳輸給數據融合服務器;
2)數據融合服務器收到各檢查點發送回來的檢測數據后,將檢測數據進行整合,為Boyd控制環融合方法篩選有效數據;
3)然后數據融合服務器采用Boyd控制環融合方法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具體處理過程包括:4個處理階段:a)觀測,獲取目標信息,相當于JDL的第1級和情報環的采集階段;b)定向,確定大方向,認清態勢,相當于JDL的第2級和第3級,以及情報環的采集和整理階段;c)決策,制定反應計劃,相當于JDL的第4級過程優化和情報環的分發行為,還有諸如后勤管理和計劃編制等;d)行動,執行計劃,和上述模型都不相同的是,只有該環節在實用中考慮了決策效能問題;
4)最后數據融合服務器將數據融合結果發給檢測監控中心計算機,由計算機中心處理單元進行下一步處理。
步驟3)中還包括:
隨著融合階段不斷遞進,傳遞到下一級融合階段的數據量不斷減少的步驟。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具有:使用方便、處理速度、技術實現容易等特點。另外,該方法基于計算機系統的實現,只需將該方法編譯成相應的程序即可實現對現有計算機的升級,因此其成本非常低廉適于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系統的結構框圖;
圖2為本發明的實現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基于Boyd控制環的檢測數據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各檢測點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將檢測數據傳輸給數據融合服務器;
2)數據融合服務器收到各檢查點發送回來的檢測數據后,將檢測數據進行整合,為Boyd控制環融合方法篩選有效數據;
3)然后數據融合服務器采用Boyd控制環融合方法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具體處理過程包括:4個處理階段:a)觀測,獲取目標信息,相當于JDL的第1級和情報環的采集階段;b)定向,確定大方向,認清態勢,相當于JDL的第2級和第3級,以及情報環的采集和整理階段;c)決策,制定反應計劃,相當于JDL的第4級過程優化和情報環的分發行為,還有諸如后勤管理和計劃編制等;d)行動,執行計劃,和上述模型都不相同的是,只有該環節在實用中考慮了決策效能問題;
4)最后數據融合服務器將數據融合結果發給檢測監控中心計算機,由計算機中心處理單元進行下一步處理。
步驟3)中還包括:隨著融合階段不斷遞進,傳遞到下一級融合階段的數據量不斷減少的步驟。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智友軟件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大連智友軟件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3391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