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從楓楊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制備降糖藥品與食品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522886.1 | 申請日: | 2013-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2026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俊杰;歐陽冬生;方會龍;唐律平;劉智文;劉靜;龍婷 | 申請(專利權)人: | 湘南學院;王俊杰 |
| 主分類號: | A61K36/52 | 分類號: | A61K36/52;A61K9/16;A61P3/10;A23F3/14;A23L2/02;A23L1/3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23000 湖南省郴***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楓楊中 提取 活性 成分 及其 制備 藥品 食品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品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從楓楊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制備降糖藥品與食品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會引發并發癥,導致腎、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變,且無法治愈。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Ⅱ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約為95%。對糖尿病的治療,西藥雖能治標,短期療效尚可,但長期服用會導致藥物依賴性和副作用,甚至會加速胰島細胞功能退化,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出現糖尿病并發癥。糖尿病患者以每年4.2%的速度增加,2013年全球Ⅱ型糖尿病患者達2.4億,中國有近1億糖尿病患者,其中僅有不到1/3的患者血糖控制達標。從天然植物中開發降糖藥是糖尿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方向。楓楊又名麻柳,為胡桃目、胡桃科、楓楊屬。以樹皮,葉,根或根皮入藥,具有解毒、驅蟲、止癢、祛風等臨床功效。楓楊廣泛分布于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在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為常見。楓楊的化學成包括:算盤子酮、羽扇豆?-1β,3β-?二醇、烏蘇酸、白樺脂酸、?2α,3β,19α-trihydroxyurs-12-en-28-O-β-D-glucopyranoside?、(4S)-4,8-?二羥基?-1-?四氫萘酮、?4-?甲氧基?-5-?羥基?-1-?四氫萘酮、?(4S)-4-?羥基-1-?四氫萘酮、楊梅苷、?30-norlupan-28-oic?acid?、楊梅素、槲皮素?-3-O-(2″-?沒食子酰基?)-?鼠李糖苷、齊墩果酸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目前還未有從楓楊中提取降糖活性成分及其在制備降糖藥品與食品中的應用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從楓楊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制備降糖藥品與食品中的應用,具有降糖作用顯著,不良反應少,在藥品及食品中的應用前景廣闊的特點。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
一種從楓楊中提取的活性成分,由如下方法得到:
a、楓楊鮮葉洗凈、晾干、粉碎;?
b、將粉碎楓楊加入8~10倍重量的水,加熱提取,提取2~3次,每次提取2~3小時,過濾,合并濾液;
c、濾液濃縮至原體積的1/5,濃縮上清液加入到無水乙醇中,控制混合液中最終的乙醇質量百分比濃度保持在80%,攪拌,靜置;
d、過濾回收乙醇,收集沉淀,真空干燥至恒重,控制條件:干燥溫度為45℃,干燥真空度0.0095MPa,即得楓楊活性成分固體物。
所述的從楓楊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在制備降糖藥品中的應用是:將100mg干燥的楓楊活性成分固體物粉末溶解,加入10g低聚糖作為賦形劑,混勻造粒,得楓楊降糖活性成分的顆粒制劑。
所述的從楓楊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在制備降糖食品中的應用是:
1)將100mg干燥的楓楊活性成分固體物粉末加水0.12L溶解,控制水溫40℃,取綠茶100g,混合浸泡,30分鐘后撈出茶葉,70℃真空干燥8h。然后180℃真空干燥8分鐘,得到楓楊降糖茶100g。
2)取市售番茄汁500ml,加入100mg干燥的楓楊活性成分固體物,充分混合,經滅菌包裝后制得適用于Ⅱ型糖尿病引用的具有降糖作用的保健番茄汁。
關于楓楊降糖作用研究
高脂高糖飲食結合一次性腹腔注射60mg/kg鏈脲佐菌素(?STZ),復制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隨機分成5組(每組10只):模型組,二甲雙胍組(100mg/kg/d),楓楊高劑量組(600mg/kg/d),楓楊中劑量組(400mg/kg/d),楓楊低劑量組(200mg/kg/d),檢測造模后30天空腹血糖值見附圖1及進行糖耐量實驗的血糖值變化,測定胰島素及胰島素敏感指數影響見附圖2。
結果:
表一: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實驗血糖值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二甲雙胍組比較P<0.05
表2:胰島素及胰島素敏感指數影響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二甲雙胍組比較P<0.05。
結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湘南學院;王俊杰,未經湘南學院;王俊杰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2288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微球狀費托合成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新型雙動壓輪送料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