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耐水耐酸堿、紙張、塑料通用熒光水性油墨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申請號: | 201310521330.0 | 申請日: | 2013-10-29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550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05 |
發明(設計)人: | 萬濤;陳歷紅;熊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萬濤 |
主分類號: | C09D11/107 | 分類號: | C09D11/107;C09D11/037;C09D11/03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62910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耐水 耐酸 紙張 塑料 通用 熒光 水性油墨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油墨,具體涉及一種耐水耐酸堿、紙張、塑料通用熒光水性油墨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印刷油墨由顏料、連結料、溶劑和輔助劑組成。其中,連結料中的有機溶劑對人體損害尤為嚴重。有機溶劑可溶解許多天然樹脂和合成樹脂,是各種油墨的重要成分,但部分卻會損害人體及皮下脂肪,長期接觸會令皮膚干裂、粗糙,如果滲入皮膚或血管,會隨血液危及人的血球及造血機能。這些溶劑,雖然通過干燥可除去絕大部分,但是殘留的溶劑卻會遷移到食品中危害人體。如果用溶劑性油墨去印刷煙、酒、食品、藥品、飲料、兒童玩具等衛生條件要求嚴格的包裝印刷產品,那么溶劑性油墨中的某些有毒有害物質會在印刷品中殘留,這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都存在著很大的危害。
在凹印和柔印溶劑型油墨中,有機溶劑的含量高達40%~60%,其干燥形式是揮發干燥,所以溶劑中的VOC(Volatile?Organic?Compound)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含量較多。大量有機溶劑的揮發,會造成了大氣污染等問題,而且被吸進氣管、支氣管、肺部或經血管、淋巴管傳到其他器官,甚至可能會引起人體的慢性中毒。目前,國內外都在嚴格地控制涂料、油墨等一系列商品的VOC含量,以降低對人體和環境的傷害。
鑒于傳統溶劑型油墨對人類的種種危害,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從根本上改善油墨對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從改變油墨的組成方面入手,盡量采用環保型材料來配制新型的環保型油墨,以降低VOC的排放量,提高能量使用效率。水性油墨使用的溶劑是水和乙醇,具有VOC含量極低,環境污染小的優點,因此受到了各國科研人員和生產企業的高度關注。目前,在美國95%的柔版印刷品、80%的凹版印刷品,以及40%的塑料薄膜印刷品均采用水性油墨印刷,其它發達國家在包裝印刷中使用水性油墨的也越來越多。近年來,我國對食品的包裝做出了一些規定,“綠色”印刷的地位在我國正得到不斷的提高,水性油墨在我國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目前,我國軟包裝方面的水性油墨以35%的用量排在其它印刷油墨之首。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就開始了水性油墨的研究和應用。由于環保的要求和石油原材料的緊張,一些發達國家逐漸限制使用石油產品制造印刷油墨。于是,人們開始著手研究非有機溶劑型油墨,這使水性油墨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最初水性油墨主要使用糊精、蟲膠、酪素、木質酸鈉等物質為水性油墨的連接料,制備的水性油墨主要用于一些低檔產品的印刷。
到了60年代末期,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松香-馬來酸改性樹脂的合成技術成功,取代了酪素、蟲膠等材料,成為水性油墨的主要材料,基本能夠滿足當時的印刷需要。但是這些初級產品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光澤度差、抗水性不佳、附著力差容易起泡、存放穩定性差等。后來,人們把此階段生產的水性油墨稱之為第一代產品。
到了70年代,由于石油危機,導致油墨用原材料再度十分緊張,同時各發達國家立法控制空氣品質,限制有機揮發物(VOC)向大氣中排放,對食品、飲料、藥品等衛生條件要求嚴格的包裝印刷制品其重金屬含量、殘留溶劑等進行限制。各國油墨研發人員繼續深入研究,制出了溶液型苯乙烯一丙烯酸共聚樹脂為連接料的第二代水性油墨。該產品彌補了第一代水性油墨抗水性和存放穩定性差的不足,但是在光澤度、耐劃擦性和印刷適性方面與溶劑型油墨仍有差距。為此,油墨研發人員在第二代水性油墨的基礎上,引進丙烯酸類單體與苯乙烯聚合,研制出一種具有核殼結構和網狀結構的聚合物乳液樹脂。該系列樹脂大大改善了油墨的光澤度和干燥性,促進了水性油墨的發展,使水性油墨不斷拓寬與溶劑型油墨的競爭領域,水性油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與有機溶劑型丙烯酸樹脂相比,水性丙烯酸樹脂不但具備優異的硬度、光澤、耐水性、耐酸堿性及良好的耐候性、耐污染性等有機溶劑型樹脂的優點,而且具有價格低、使用安全、節省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和公害等自身特點。目前,國外生產水性油墨采用的水性連接料中水性丙烯酸樹脂幾乎占了8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萬濤,未經萬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2133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