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動物機器人系統的語音導航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517773.2 | 申請日: | 2013-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93048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1-11 |
| 發明(設計)人: | 吳朝暉;楊瑩春;夏兵朝;鄭能干;潘綱;鄭筱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3/01 | 分類號: | G06F3/01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3224 | 代理人: | 胡紅娟 |
| 地址: | 310027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物 機器人 系統 語音 導航系統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動物機器人的控制方法,尤其涉及動物機器人系統的語音導航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動物機器人”也稱為“生物機器人”,它是指行為或動作可控的動物。一般從動物的感覺傳入和神經支配入手,實現對動物的運動和某些行為的人工可控。在自然環境中,傳統的機械的機器人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穩定性和保持平衡的能力、對環境的應變能力以及需要消耗并不斷補充大量的電能。而動物機器人能夠很好的克服這些缺點,因此在最近十幾年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1997年,Holzer和Shimoyama等共同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基于電刺激的以蟑螂為載體的動物機器人系統。2002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Chapin教授等發現通過在大鼠腦部的體感皮層和內側前腦束植入電極,并給予適當的電刺激,可以控制實驗動物按照人所設想的路徑行走。2006年山東科技大學蘇學成教授團隊利用電刺激的方法,實現了大鼠機器人的原型,并隨后以家鴿為載體實現了對動物機器人鳥的飛行控制。2007年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鄭筱祥教授等,利用電刺激的方式,進一步實現了控制大鼠穿越三維障礙物等復雜的動作;隨后他們還發現了一種通過在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植入電極來控制動物機器人停止的方法。
目前動物機器人的控制大都采用電刺激動物腦神經來實現的,例如對大鼠而言,在其腦部的快感區(控制其前行)、兩側的體覺感受皮層(控制其左右轉向)及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控制其停止)植入刺激電極。這種電刺激的控制方式雖然訓練周期比較短,但強化階段和使用階段的長時間的電刺激會使動物產生神經疲勞和適應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每次實驗中提高導航效率。
目前,動物機器人的導航實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工導航,一種是自動導航。
人工導航是指,導航過程中的指令決策都是通過人的觀察和判斷來給出的,對實驗人員的經驗和判斷力有一定的要求。人工導航雖然具有比較強的主觀性,而且需要試驗人員注意力比較集中、反應較快,但一般而言其效率比較高,對于同樣復雜的任務,人工導航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
自動導航過程中,動物機器人控制系統通過攝像頭和機器視覺的方法獲取動物當前的狀態,然后以某種算法或規則產生指令決策,控制動物的運動并完成一個復雜的任務,這整個過程是不需要人工干預的,完全由計算機中的控制程序自動完成。由于每次實驗時動物的狀態不同,對獎賞刺激的興奮性反應不同,最佳的刺激參數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時常需要在實驗中不斷地調整刺激參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每次刺激的精準度和效率,現有的導航系統中均是離線通過手動設置完成,非常不方便,并且無法在導航過程中實現刺激參數的動態調整。另外,對于自動導航而言,通過機器視覺的方法來獲取動物狀態(目前主要是動物的位置、頭部位置、頭部的朝向這三個狀態)會由于光線亮度的變化以及復雜環境等因素而出現狀態識別錯誤,從而導致后續的機器自動控制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自動導航需要一個反饋控制和人工糾正的機制,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使動物受到的電刺激創傷最小。
發明內容
為了給動物機器人系統提供一種交互更加自然、電刺激參數可調、反饋控制和人工糾正的機制,彌補當前動物機器人系統效率低下,缺乏交互的友好性等缺陷。通過語音控制來糾正從而提高自動導航的效率,并在更短時間內、更少刺激強度內完成同樣復雜的導航任務,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動物機器人的語音導航系統,包括對動物機器人進行電脈沖刺激從而進行導航的微刺激器以及用于向該微刺激器輸出控制指令的主控裝置,還設有用于接收語音指令的麥克風;
所述主控裝置包括:
用于識別語音指令并對識別結果進行決策的語音指令識別模塊;
根據決策結果處理并輸出刺激參數的刺激指令開關模塊。
本發明通過實時的語音指令識別技術,將通過鼠標、鍵盤與動物機器人進行交互的接口變為更自然的語音交互接口,同時還新引入了調整刺激參數以改變動物運動速度的語音指令,并能夠對自動導航過程進行人工糾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1777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低碳潤滑油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氣液固三相分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