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沙化治理地及其治理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514486.6 | 申請日: | 2013-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0360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洪軒;符佩斌;肖冰雪;楊滿業;鄭群英;道里剛;劉剛;陳莉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01B79/02 | 分類號: | A01B79/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專利事務有限責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鄧繼軒 |
| 地址: | 611731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沙化 治理 及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沙化治理地及其治理方法,屬于沙化地生態系統的重建與恢復領域。
背景技術
沙化地正飛速的吞噬著大片的土地加劇生態環境的退化、物種多樣性的快速降低,同時給農牧業生產帶來極大威脅。對沙化地的治理方式主要有圍欄封育、編織沙障、栽植沙生樹種和撒播草種。這些方法不是單一的進行的,往往綜合起來進行。先用圍欄將治理區域圍封起來,然后在其中編織沙障、栽植樹種和撒播草種。利用植被來逐步改善沙化地的生境,從而達到治理的效果。
但是,沙化地極端的氣候環境已經不能僅僅依賴于自身植被對沙化地生境的改善,如何快速的、切實可行的對沙化地進行治理,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沙化地的形成。沙化地的形成從沙子的來源進行劃分有兩類,一類是就地起沙,以風蝕坑的形式存在。另一種是依靠風力的攜帶,最終沉降在其他草地或林地而形成沙地,覆蓋深度可達7m~10m。無論是就地起沙還是沙子沉降形成的沙地,其基本特點都是植被蓋度低、土壤極其貧瘠和保水能力低。風蝕沙坑在經歷了每年冬春季節的風蝕后,植被根系大量暴曬在空氣中,加上熾熱陽光的照射,很快枯萎。被帶到其他地方的沙子因自身重力作用,沙粒向地面沉降,而其中的黏粒漂浮到更遠的地方。
基于沙地的基本特點,再結合目前治理沙化地的方法,不難發現沙化地最缺乏的就是土壤保水和保肥的能力。同時這兩個特性之間也有聯系,那就是保水性能低下意味著保肥能力低下。保水性能差,營養物質容易流失,使原本就很貧瘠的沙化地越發缺乏養分。水肥的缺乏對植被的生長是不利的。研究發現,植被在缺乏水分或養分的條件下極容易感病蟲害,甚至直接枯萎。
鑒于沙化地持水性能差、養分易于流失的特點,一些學者在沙地下層鋪上一層薄膜,用于保水和保肥。雖然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能夠留住一部分水分和養分,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沙地土壤的特性。
沙化地的治理迫在眉睫,僅僅依靠圍欄封育、編織沙障、栽植樹種、撒播草種和鋪地膜等遠遠是不夠的。從目前沙化地有增無減的現狀可以看出,沙化地的治理刻不容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開發的一種沙化治理地及其沙化地的治理方法,其特點是在總結現有治理技術的優點和缺點的基礎上,根據沙地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差,利用富含養分的土壤填充進沙化地中,為沙化地惡劣的生境創造一個良好的水肥環境,促進植被的生長,使植被產生的枯枝落葉能夠留存下來,為來年植被生長提供更好的生境。
本發明的治理效果由以下技術措施實現:
沙化治理地由多個斑塊、多個廊道和利用廊道將這些斑塊連接起來,進而形成更大的范圍-基質。
所述多個斑塊的每個斑塊為400m2~10000m2,斑塊排列方向與沙化地擴展方向、主導風向垂直,達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所述多個斑塊的每個斑塊上開設若干個溝,溝深為30cm~40cm,溝寬為20cm~40cm,溝長2m~10m,溝與溝的間距為4m~8m,溝內填充物為土壤和牛糞廄肥混合物。
所述斑塊上開溝的溝形為方形、梯形、U形或V形中的任一種。
所述多個廊道的每個上開設若干個溝,溝深為30cm~40cm,溝寬為20cm~40cm,溝長2m~10m,溝與溝的間距為4m~8m。
沙化治理地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選取治沙區域并確定斑塊位置、廊道位置,利用廊道將這些斑塊連接起來,進而形成基質,斑塊-廊道-基質是一個空間上不斷聯系和發展的整體,應用到沙化治理地中就是要將大面積的沙化土地化整為零,依據景觀生態學的這一理論來重建退化土地的生態系統,達到以點帶面的治理方式,斑塊間的距離根據沙化地大小、擴展速度和治理成本而定;
第二步:在每個斑塊和廊道上開設若干個溝,要求溝的排列方向與冬春季的主導方向垂直,這樣更有助于達到治理效果;
第三步:在溝內填充土壤和牛糞廄肥混合物,填充物離溝緣4cm~5cm,并在溝內撒播草種或扦插當地易于成活的樹種,然后在撒播草種的溝表面撒鋪1cm~2cm厚的沙子,達到保水的需求。
本發明的優點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未經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1448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