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中藥外用貼劑及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511562.8 | 申請日: | 2013-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504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05 |
| 發明(設計)人: | 張穎新;金艷芳;陳新華;陳春海;紀青山;劉春;丁慶剛;徐立光;杜鵑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6/85 | 分類號: | A61K36/85;A61P29/00;A61P19/02;A61P25/02;A61K35/64;A61K35/36 |
| 代理公司: | 吉林長春新紀元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陳宏偉 |
| 地址: | 130022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風濕 中藥 外用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中藥外用貼劑,同時還提供了該藥物的制備方法,屬于中醫制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對于風濕痹痛,《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祖國醫學記載,痹證指凡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肉、筋骨,關節的麻木,重著,和屈伸不利,關節腫大灼熱等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因此,中醫痹證的范圍比較廣泛,除風濕性關節炎外,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痛,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都屬于痹證范疇。由此可見中醫的痹癥與現代西醫的風濕疾病,無論是在概念上,還是在所包含的病種上,都是基本相同的。
現代醫學認為,風濕性疾病是一組以內科治療為主的全身免役系統紊亂導致的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它包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及各種病因引起的關節和關節周圍軟組織,包括肌肉、韌帶、滑囊、筋膜、肌腱等的疾病風濕類疾病。風濕一詞是指關節、關節周圍軟組織、肌肉、骨出現的慢性疼痛。臨床特點以關節疼痛、腫脹、變形、活動障礙,病情反復發作,多呈慢性病程等為主要表現。?
風濕性疾病現代醫學用,非淄體抗炎藥: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鹽酸氨基葡萄糖顆粒、布洛芬、青霉胺、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慢作用抗風濕藥:多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細胞毒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金獨春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中醫治療風濕痹痛多采用中藥口服、藥酒、針灸、穴位注射等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及適應癥,不容易被每個患者所接受。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公開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中藥外用貼劑,具有透皮作用中藥促透劑還具有促滲、治療的雙重作用,更易水溶、滲透,選擇三伏天在特定的穴位上治療,既有經絡腧穴刺激,又有特定藥物特定部位吸收的雙重作用,實現驅邪和扶正強身、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目的。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中藥外用貼劑的制備方法,適用工業化生產。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中藥外用貼劑,是以《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為理論依據:夏季三伏之日,自然界陽氣隆盛,人體陽氣多升旺,故人體虛陽有欲動而趨于好轉的態勢,此時人體腠理疏松,氣血通暢,肺氣舒暢,是調合陰陽,扶助正氣,加固衛外功能的最佳時機;按中醫理論組方,選用純天然中草藥,選擇三伏天在特定的穴位上治療。
本發明的中藥外用貼劑,具體組方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數比制成的:
炒白芥子20~25份,白芷20~25份,肉桂10~15份,細辛10~15份,生川烏3~5份,生草烏3~5份,川芎3~5份,蔓荊子3~5份,赤芍3~5份,三七3~5份,土鱉蟲3~5份,穿山甲3~5份,當歸3~5份,紅花3~5份,透骨草10~15份。
本發明的優選配比為:
炒白芥子20份,白芷20份,肉桂10份,細辛10份,生川烏3份,生草烏3份,川芎3份,蔓荊子3份,赤芍3份,三七3份,土鱉蟲3份,穿山甲3份,當歸3份,紅花3份,透骨草10份。
本發明提供的治療風濕痹痛的中藥外用貼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按比例稱取上述藥物,先將白芷、細辛、川芎、蔓荊子、三七、當歸加10倍藥量濃度為70%的醇,提取時間為1.5小時,提取3次;將上述醇提剩余藥渣,與炒白芥子、肉桂、生川烏、生草烏、赤芍、土鱉蟲、紅花、透骨草合并水提,水的用量為藥的12倍,浸泡2小時,提取3小時,提取3次;穿山甲直接粉碎入藥。最后將醇提部分、水提部分及穿山甲粉,三部分藥膏混合,制劑,組成藥庫層,將其溶解涂布在約65μm厚的鋁塑膜上,烘干或自然干燥,形成約50μm厚的藥庫層;將黏附層溶液涂布在約200μm厚的硅紙上,干燥,制成約50μm厚的黏附層;將25μm厚的聚丙烯控釋膜復合到藥庫層上,將黏附層復合到控釋膜的另一面,切成1cm2的圓形貼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未經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1156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基于傳感技術的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
- 下一篇:一種紡織紗管





